名的成语(共449个)
赫赫有名
成语解释:赫赫:显著盛大的样子。
形容名声极大。也作“赫赫之名”。成语出处:晋・常璩《华阳国志・先贤士女》:“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,及去,民思之。”
大名鼎鼎
成语解释:鼎鼎:声威盛大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4回:“你一到京打听人家,像他这样大名鼎鼎,还怕有不晓得的。”
不可名状
成语解释:名:说出;状:形容。
不能用语言来形容。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神仙记》:“光彩耀目,不可名状。”
不名一钱
成语解释:名:占有。
一个钱也没有。形容极其贫穷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佞幸列传》:“长公主赐邓通,吏辄随没入之,一簪不得著身。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。竟不得名一钱,寄死人家。”
顾名思义
成语解释:顾:看;名:指人或事物的称呼;义:意义;含义。
看到名称就可联想到它的含义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王昶传》:“故以玄默冲虚为名,欲使汝曹顾名思义,不敢违越也。”
人怕出名猪怕壮
成语解释: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,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3回:“俗话儿说的,‘人怕出名猪怕壮’,况且又是个虚名儿。”
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
成语解释:盛:大;副:相称,符合。
名望很大的人,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。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。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。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黄琼传》:“阳春之曲,和者必寡;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”
时无英雄,使竖子成名
成语解释:竖子:小子,有轻蔑之意。
时代无英雄,使无名之辈成了豪杰。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阮籍传》:尝登广武,观楚汉战处,叹曰:‘时无英雄,使竖子成名。’
名正言顺
成语解释:名正:名义或名分正当;言顺:道理讲得通。
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;逆理也讲得通。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
名山大川
成语解释:著名的高山和大河。
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武成》:“底商之罪,告于皇天后土,所过名山大川。”
师出有名
成语解释:师:军队;名:名义,引伸为理由。
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。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下》:“师必有名。”
名列前茅
成语解释:名:名次;前茅: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;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;作为报警的信号;故称“前茅”。
比喻名次挂在前面。多指考试或竞赛等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宣公十二年》:“蔿敖为宰,择楚国之令典,军行,右辕,左追蓐,前茅虑无,中权,后劲。”
师出无名
成语解释:师:军队;名:名义;理由。
出兵没有正当理由。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高帝纪上》:“兵出无名,事故不成。”
名不虚传
成语解释:虚:不真实。
传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;不是虚假的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徐邈传》:“帝大笑,顾左右曰:‘名不虚传。’”
臭名远扬
成语解释:名:名声;臭名:坏名声;扬:传播。
坏名声传得很远。也作“丑声远播”。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刘义真传》:“案车骑将军义真,凶恶之性,爰自稚弱,咸阳之酷,臭声远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