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的成语(共449个)
急功近名
成语解释:急于求成,贪图虚名。
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・高其倬等传论》:“为政持大体,与夫急功近名,流于苛刻。”
贪名逐利
成语解释:贪图好的名声,追逐个人私利。亦作“贪名图利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高明《琵琶记・旌表》:“老夫当初也只道你贪名逐利,撇了父母妻室,不肯还家。”
邀名射利
成语解释:求取名利。
成语出处:宋・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32卷:“世人不终耆寿,咸多夭殁者,皆由不自爱惜,忿争尽意,邀名射利,聚毒攻神,内伤骨体,外乏筋肉。”
沽名钓誉
成语解释: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极力谋取好名誉。沽:买;钓:喻用手段取得。
成语出处:金 张建《高陵县张公去思碑》:“非若沽名钓誉之徒,内有所不足,急于人闻,而专苛察督责。”
按名责实
成语解释:按照事物名称,要求与实相符。
成语出处:唐・陆贽《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》:“夫求才贵广,考课贵精。求广在于各举所知,长吏之荐择是也;考精在于按名责实,宰臣之序进是也。”
至理名言
成语解释:至理:最正确的道理;名言:精辟;有价值的话。
最正确、最有价值的话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俗语云‘揭债要忍,还债要狠。’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,却是至理名言。”
慕名而来
成语解释:指仰慕名声而来。
成语出处:《人民日报》1982.3.14:“不少中外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,西安更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。”
巧立名目
成语解释:名目:各种名称、项目。
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;以达到不正当目的。成语出处:明・李开先《闲居集》:“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,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,巧立名目,作为册外,私自收受。”
声名狼藉
成语解释:声名:名誉;名声;狼藉: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;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。
后借以形容散乱;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。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;不可收拾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蒙恬列传》:“以其君为不明,以是籍于诸侯。”唐・司马贞索隐:“言其恶声狼藉,布于诸国。”
名落孙山
成语解释:名字排在孙山后面。指考试未被录取;榜上无名。
成语出处:宋・范公偁《过庭录》:“吴人孙山,滑稽才子也。赴举他郡,乡人托以子偕往。乡人子失意,山缀榜末,先归。乡人问其子得失,山曰:‘解名尽处是孙山,贤郎更在孙山外。’”
名山胜川
成语解释: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孙统传》:“居职不留心碎务,纵意游肆,名山胜川,靡不穷究。”
名不副实
成语解释:名:名称;副:相称;相符合。
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。指空有虚名。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 刘邵《人物志・效难》:“中情之人,名不副实,用之有效。”
名副其实
成语解释: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。
成语出处:清・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第六卷:“身后赠谥曰‘恭’曰‘毅’,洵名副其实矣。”
有名无实
成语解释:光有虚名;并无事实。指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。
成语出处:《国语・晋语八》:“吾有卿之名,而无其实。无以从二三子,吾是以忧,子贺我何故?”
名下无虚
成语解释: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。后比喻名不虚传。
成语出处:清・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第三卷:“俨如江西景德镇所烧窑器,瑰玮可观,可谓名下无虚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