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的成语(共261个)
- 不三不四- 成语解释:不像这也不像那。即不像样子;不伦不类。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可见元宵之夜,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,不一而足。” 
- 放之四海而皆准- 成语解释:放:放置;之:代词;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;四海:指任何地方;皆:都是;准:准确。 
 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。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祭义》:“推而放诸东海而准,推而放诸西海而准,推而放诸南海而准,推而放诸北海而准。” 
- 差三错四- 成语解释:颠倒错乱。 -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合同文字》第四折:“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,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。” 
- 四海之内皆兄弟- 成语解释: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。“四海”指天下,全国。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: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!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。” 
- 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从何说起- 成语解释:二十四史:清乾隆时刻《史记》等24部史书。 
 比喻情况复杂,头绪繁多,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序:“觉世间变幻之态,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……尝苦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从何处说起。” 
- 颠三倒四- 成语解释:指错乱没有次序。形容思路、言语、做事等条理不清、颠倒混乱;毫无次序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44回:“连拜了三四日,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,坐卧不安。” 
- 低三下四- 成语解释:指地位、工作等很卑下;低人一等。也指神态恭顺卑屈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孔尚任《桃花扇・听稗》:“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,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。” 
- 家徒四壁- 成语解释:徒:只;壁:墙壁。 
 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。形容穷得一无所有。-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司马相如传》:“文君夜亡奔相如,相如与驰归成都,家居徒四壁立。” 
- 朝三暮四- 成语解释:原比喻使用诈术;进行欺骗。后比喻经常变卦;反复无常。 - 成语出处:庄周《庄子・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 
- 四海一家- 成语解释:四海之内,犹如一家。形容天下一统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议兵》:“四海之内若一家,通达之属莫不从服。” 
- 四面受敌- 成语解释: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齐・管仲《管子・国蓄》:“四面受敌,谓之衢处之国。” 
- 四平八稳- 成语解释: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。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;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4回:“戴宗、杨林看裴宣时,果然好表人物,生得面白肥胖,四平八稳,心中暗喜。” 
- 四分五裂- 成语解释:形容不完整;不集中;不团结;不统一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魏策一》:“魏南与楚而不与齐,则齐攻其东;东与齐而不与赵,则赵攻其北;不合于韩,是韩攻其西;不亲于楚,则楚攻其南;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!” 
- 四时八节- 成语解释:四时:指春夏秋冬四季;八节:指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。 
 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。- 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狂歌行赠四兄》:“四时八节还拘礼,女拜弟妻男拜弟。” 
- 四面八方- 成语解释:八方:指四方四隅;即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方;东南、东北、西南、西北四隅;泛指周围。 
 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・卷九・学三》:“如孔子教人,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,未尝说出大头脑处,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,也自见得个大头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