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四的成语

四的成语(共261个)

  • 志在

    zhì zài sì fāng

    成语解释:志:志向;四方:各处天下。
    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裴度还带》第三折:“立忠信男儿志四方,居王佐丹房定八方,抚万姓,定边疆。”

  • 三妻

    sān qī sì qiè

    成语解释:妻妾众多的意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风筝误・逼婚》:“你做状元的人,三妻四妾,任凭再娶。”

  • 张三李

    zhāng sān lǐ sì

    成语解释:假设的名字,泛指某人或某些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百丈恒禅师法嗣》:“问:‘如何是佛?’师曰:‘张三李四。’”

  • 大皆空

    sì dà jiē kōng

    成语解释:佛教用语;指宇宙间一切(包括人本身)都是空虚的(这是一种消极思想)。古代印度认为地、水、火、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;称为“四大”。佛教则称坚、湿、暖、动的性能为“四大”;并认为人身亦由此“四大”构成。因此;“四大”有时也代称人身。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;无牵无挂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:“一心无挂,四大皆空。”

  • 眼观处,耳听八方

    yǎn guān sì chù , ěr tīng bā fāng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人机智灵活,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3回:“为将之道,身临战场,务要眼观四处,耳听八方。”

  • 海为家

    sì hǎi wéi jiā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帝王占有四海;统治全国。后指人漂泊不定;到处都可以当成家;也指志在四方;不恋故土。四海: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;故“四海”指全国各地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高帝本纪》:“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,非壮丽无以重威,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。”

  • 再三再

    zài sān zài sì

    成语解释:重复好几次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范康《竹叶舟》第二折:“今日我这道友再三再四的度脱你出家,你则不省悟。”

  • 体不勤,五谷不分

    sì tǐ bù qín , wǔ gǔ bù fēn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,缺乏生产知识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微子》:“子路问曰:'子见夫子乎?'丈人曰:'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'”

  • 板板六十

    bǎn bǎn liù shí sì

    成语解释:宋时官铸铜钱,每板六十四文,不得增减。比喻刻板不知变通。板:即“版”,铸钱的模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范寅《越谚・数目之谚》:“板板六十四,铸钱定例也,喻不活。”

  • 版版六十

    bǎn bǎn liù shí s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做事死板,不知变通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顾张思《土风录》第13卷:“古执不活动,呵为‘版版六十四’。此钱居中语也。”

  • 调三斡

    tiáo sān wò sì

    成语解释:挑拨是非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吴昌龄《张天师》第三折:“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,调三斡四,说人好歹,讦人暧昧。”

  • 调三窝

    tiáo sān wō sì

    成语解释:搬弄是非,挑拔离间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1回:“少不得意,不是背地里嚼舌根,就是调三窝四的。”

  • 说三道

    shuō sān dào sì

    成语解释:道:说。
    指任意乱说乱讲;惹是生非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崔灏《通俗编・言笑》:“莫学他人不知朝暮,走启蒙乡村,说三道四。”

  • 推三阻

    tuī sān zǔ sì

    成语解释:找各种借口推托、阻挠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一折:“非是我推三、推三阻四;这事情应难、应难造次。”

  • 丢三落

    diū sān là sì

    成语解释:丢掉这些;又遗漏那些。形容马虎健忘;顾此失彼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7回:“俗语说的:‘夯雀儿先飞’,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,令人笑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