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口的成语

口的成语(共515个)

  • 诛笔伐

    kǒu zhū bǐ fá

    成语解释:口:指言语;诛:责罚;笔:指文字。
    伐:征讨。
    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汪廷讷《三祝记・同谪》:“他捐廉弃耻,向权门富贵贪求,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,陇上墦间识者羞。”

  • 吸尽西江水

   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

    成语解释:原是一气呵成、贯通万法的意思。后比喻过于性急,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・居士庞蕴》:“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即向汝道。”

  • 结舌

    dù kǒu jié shé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杜口吞声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焦赣《易林・比之咸》:“杜口结舌,心中拂郁,去灾患生,莫所告冤。”

  • 目瞪

    mù dèng kǒu dāi

    成语解释:瞪:睁大眼睛直视;呆:发愣。
    眼睛大睁;眼珠发直;张嘴说不出话来。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一折:“吓得项王目瞪口呆,动弹不得。”

  • 如一

    xīn kǒu rú yī

    成语解释: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。形容诚实直爽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汪应辰《题续池阳集》:“由是观世之议论,谬于是非邪正之实者,未必心以为是,使士大夫心口如一,岂复有纷纷之患哉!”

  • 血未干

    kǒu xuè wèi gān

    成语解释:古时订立盟约,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。指订约不久就毁约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襄公九年》:“与大国盟,口血未干而背之,可乎?”

  • 两匙

    yī kǒu liǎng chí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贪多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范成大《丙午新正书怀》诗:“口不两匙休足谷,身能几屐莫言钱。”

  • 蛇心

    fó kǒu shé xīn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话虽说得好听,心肠却极狠毒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梅鼎祚《玉合记・焚修》:“师父不要骂,动了嗔心,要变白蟒哩。好两个佛口蛇心。”

  • 拔牙

    hǔ kǒu bá yá

    成语解释:在老虎嘴里拔牙。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弦济《一山国师语录》:“苍龙头上拶折角,猛虎口中拔得牙。”

  • 铄金

    zhòng kǒu shuò jīn

    成语解释:人人这么说;足以熔化金(铄:熔化)。
    比喻舆论力量大;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国语・周语下》:“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”

  • 喷人

    xuè kǒu pēn rén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用恶毒的话诬蔑或辱骂别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僧晓莹《罗湖野录》:“含血喷人,先污其口;百丈野狐,失头狂走。”

  • 弄舌

    bān kǒu nòng shé

    成语解释:挑拨是非。同“搬唇递舌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四十四回:“必然嫂嫂见我做了这些衣裳,一定背后有说话;又见我两日不回,必有人搬口弄舌,想是疑心,不做买卖。”

  • 拔舌

    wǎng kǒu bá shé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信口胡说。多指造谣生事,恶意中伤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25回:“是那个嚼舌根的?没空生有,枉口拔舌,调唆你来欺负老娘!”

  • 而出

    tuō kǒu ér chū

    成语解释:指话语未经思索;随口而言。脱口:不加思索地开口说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瞎骗奇闻》:“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,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。”

  • 角春风

    kǒu jiǎo chūn fēng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。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96回:“你近日与道台好相与,万望口角春分,我就一步升天,点了买办差,就过的日子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