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的成语(共515个)
一口同声
成语解释:犹一口同音。
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六回:“因天时尚早,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,竟是一口同声说好。”
直口无言
成语解释:犹言哑口无言。
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一回:“众人被他骂的直口无言。”
出口伤人
成语解释:指用恶言恶语辱骂别人。
成语出处: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:“赵公明大怒:‘好妖道!焉敢如此出口伤人,欺吾太甚!”
众口纷纭
成语解释:纷纭:多而姑乱。
人多嘴杂,议论纷纷。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阿纤》:“君无二心,妾岂不知?但众口纷纭,恐不免秋扇之捐。”
口若悬河
成语解释:若:像;悬河:瀑布;激流奔泻。
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。形容口才好;能言善辩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赏誉》:“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,注而不竭。”
有口难辩
成语解释:虽然有口;却难以分辩清楚。常指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:“孟夫人有口难辩,倒被他缠住身子,不好动身。”
赞不绝口
成语解释:赞:称赞;绝:停。
不住口地称赞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假神仙大闹华光庙》:“字势飞舞,魏生赞不绝口。”
口不应心
成语解释:应:符合。
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官人,你昨夜恁般说,却又口不应心,做下那事!”
信口开河
成语解释:随口乱说一气。指说话没有根据;不可靠。信口:随口;开河:指说话时嘴唇张合。
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第三折:“你那里休聒,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。”
口没遮拦
成语解释:指说话没任何顾忌,信口胡言。
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小孩儿家口没遮拦,一迷的将言语摧残。”
心口不一
成语解释: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。形容人的虚伪、诡诈。
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82回:“我是这们个直性子,希罕就说希罕,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。”
苦口婆心
成语解释:苦口: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;婆心:老婆婆的心肠;指好意、善意。
好心好意;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。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。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・泉州道匡禅师》:“问:‘学人根思迟回,乞师曲运慈悲,开一线道。’师曰:‘遮个是老婆心。’”
拖家带口
成语解释:带着一家大小,指受家属拖累。
成语出处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二卷第30章:“金俊武说不定有一点钱,可他拖家带口的,不好为难金家湾的这个强人。”
交口称誉
成语解释:交口:大家一齐说;称誉:称扬赞誉。
大家同声称赞。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诸公要人,争欲令我出门下,交口荐誉之。”
异口同辞
成语解释:异:不同。
大家说得都一样。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。成语出处:唐・陈子昂《为乔补阙论突厥表》:“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,皆异口同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