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的成语(共247个)
东遮西掩
成语解释:指左右遮掩,隐瞒真相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・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别件事,或者有些东扯西拽,东遮西掩,东三西四,不容易说话。”
东偷西摸
成语解释:指暗中干不正当的事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曾朴《孽海花》第30回:“她还是馋猫儿似的东偷西摸。”
指东骂西
成语解释:比喻表面上骂甲,实际上是骂乙。
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28回:“这一丈青气忿忿的走到后边厨下,指东骂西。”
东一下西一下
成语解释:指做事无计划。比喻行动漂忽无定。
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:“使木板子东一下,西一下,撺这一二百下子。”
西方净土
成语解释:佛教语。西方之极乐世界,即佛国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李白有《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》诗。
待月西厢
成语解释:谓情人私相约会。
成语出处:唐・元稹《月明三五夜》诗“待月西厢下,迎风户半开。拂墙花影动,疑是玉人来。”
西窗剪烛
成语解释:原指思念远方妻子,盼望相聚夜语。后泛指亲友聚谈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诗: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
东来西去
成语解释:谓行人来来往往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李商隐《关门柳》诗:“永定河边一行柳,依依长发故年春。东来西去人情薄,不为清阴减路尘。”
东零西散
成语解释:形容零落分散。
成语出处:明・袁宏道《致萧允升庶子》:“曾未几何,而东零西散,念方既已下世,先兄继之,射堂秋月,有若隔世,人生会合,何可常也!”
东挪西借
成语解释:指到处挪借款项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6回:“来京引见的人,有几个腰里常常带着几十万银子?不过也是东挪西借,得了缺再去还人家。”
东躲西藏
成语解释:指到处躲避藏匿。
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伐晋兴齐》:“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,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。”
一口吸尽西江水
成语解释:原是一气呵成、贯通万法的意思。后比喻过于性急,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。
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・居士庞蕴》:“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即向汝道。”
西台痛哭
成语解释: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。八年后,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,并作《登西台恸哭记》以记其事。后用以称亡国之痛。
成语出处:柳弃疾《怀人诗》之四:“西台痛哭谢晞发,眢井沉书郑亿翁。”
偷东摸西
成语解释:指小偷小摸。
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村乐堂》第二折:“那个弟子孩,不似好人,偷东摸西,打发他去了吧。”
东食西宿
成语解释:比喻贪婪的人唯利是图。
成语出处:汉・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齐人有女,二人求之。东家子丑而富,西家子好而贫。父母疑不能决,问其女,定所欲适。……女云:‘欲东家食,西家宿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