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拔的成语

拔的成语(共127个)

  • 帜树帜

    bá zhì shù zhì

    成语解释: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、胜利之典。

    成语出处:见“拔赵帜易汉帜”。

  • 本塞源

    bá běn sè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本:根本,根源。
    拔起树根,塞住水源。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慕容垂载记》:“将军欲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者,自可任将军兵势,何复多云。”

  • 不能自

    bù néng zì bá

    成语解释:拔:摆脱。
    不能将自己拔出来。指陷进很深的境地;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江夏王义恭传》:“世祖前锋至新亭,劭挟义恭出战,恒录在左右,故不能自拔。”

  • 地摇山

    bá dì yáo shān

    成语解释:翻动大地,摇撼山岳。形容声势极大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郭勋《英烈传》第49回:“乌龙镇上驻不得赤龙舟,搅得翻江震海;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,空教拔地摇山。”

  • 树撼山

    bá shù hàn shān

    成语解释:拔起大树,摇动高山。形容声势极大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哪吒三变》第四折:“唤雨的注雨如倾,呼风的狂风乱吼,天摧地塌,拔树撼山。”

  • 超尘

    chāo chén bá sú

    成语解释:尘、俗:佛教称尘世、人间;拔:超出。
    原指佛教徒修行功夫深;已超出人世。后指超出一般人之上;不同凡俗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黄庭坚《与王周彦长书》:“盖登太山而小天下,观于海者难为水也。企而慕者,高而远虽其不逮,犹足以超世拔俗矣。”

  • 出类

    chū lèi bá cuì

    成语解释:出:超过;类:同类;拔:超出;萃:草丛生的样子;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。
    超出那一类;高出那一群。形容人的品德、才能超出同类之上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上》:“圣人之于民,亦类也。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来,未有盛于孔子也。”

  • 路见不平,刀相助

    lù jiàn bù píng , bá dāo xiāng zhù

    成语解释: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,就挺身而出干涉,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。形容人见义勇为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杨显之《酷寒亭》楔子:“这个是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,则是误伤人命。”

  • 一毛不

    yī máo bù bá

    成语解释: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。形容为人十分吝啬;自私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:“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”

  • 出类

    chū lèi bá qún

    成语解释:出:超过;类:同类;拔:超出。
    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刘显传》:“窃痛友人沛国刘显,韫椟艺文,研精覃奥,聪明特达,出类拔群。”

  • 神采英

    shén cǎi yīng bá

    成语解释:谓人的容貌、仪态英俊非凡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陈书・江总传》:“尔操行殊异,神采英拔,后之知名,当出吾右。”

  • 来归

    zì bá lái guī

    成语解释:拔:摆脱,离开。
    自觉离开恶劣环境,归向光明。指敌方人员投奔过来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李勣传》:“三年,自拔来归,从秦王伐东都,战有功。”

  • 十得五

    bá shí dé wǔ

    成语解释:想选拔十个,结果只选得五个。指选拔人才不容易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张九龄传》:“夫吏部尚书、侍郎,以贤而授者也,岂不能知人?如知之难,拔十得五,斯可矣。”

  • 眼中

    yǎn zhōng bá dī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除去心中最痛恨的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新五代史・杂传八・赵在礼》:“在礼在宋州,人尤苦之;已而罢去,宋人喜而相谓曰:'眼中拔钉,岂不乐哉?'”

  • 毛济世

    bá máo jì shì

    成语解释: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列子・杨朱》:“禽子问杨朱曰:‘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,汝为之乎?’杨子曰:‘世固非一毛之所济。’禽子曰:‘假济,为之乎?’杨子弗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