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的成语(共127个)
拔树搜根
成语解释:比喻追究到底,彻底查问。
成语出处:见“拔树寻根”。
剑拔弩张
成语解释:弩:古代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;张:弓上弦。
剑拔出来了;弓拉开了。比喻形势紧张;一触即发。也引申形容文艺作品的气势遒劲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袁昂《古今书评》:“韦诞书如龙威虎振,剑拔驽张。”
拔宅飞升
成语解释:拔:拔起;宅:住宅。
古代传说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。参见“拔宅上升”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太平广记》卷十四引《十二真君传・许真君》:“真君以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,于洪州西山,举家四十二口,拔宅上升而去。”
拔帜易帜
成语解释:帜:旗帜;易:换。
比喻推翻别人,自己占有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候列传》:“赵见我走,必空壁逐我,若疾入赵壁,拔赵帜,立汉赤帜。”
拔山盖世
成语解释:拔山:把山拔起来。
引申为力大无比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”
拔山扛鼎
成语解释:拔:拔起来。
扛:两手举起。
鼎: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;多为青铜铸造而成;是非常重的器物。
拔起大山;举起鼎。形容力大无比。成语出处: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籍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”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’”
拔山举鼎
成语解释: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。
成语出处:《秦并六国平话》卷下:“籍是时年方二十四,力敌万夫,有拔山举鼎之威。”
矮子里拔将军
成语解释:从现有的并不出色的人中选择最佳者。
成语出处:清・石玉昆《小五义》第53回:“常言一句俗话说:‘矮子里选将军。’”
拔了萝卜地皮宽
成语解释: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。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。
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51回:“拔了萝卜地皮宽,交他去了,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。”
路见不平,拔剑相助
成语解释: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,就挺身而出干涉,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。形容人见义勇为。
成语出处:明・洪楩《杨温拦路虎传》:“今见将军,乃是我恩人,却在此被劫,自当效力相助!路见不平,拔剑相助。”
路见不平,拔刀相救
成语解释: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,就挺身而出干涉,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。形容人见义勇为。
成语出处:清・宣鼎《夜雨秋灯录续集・金竹寺》:“路见不平,拔刀相救。佛菩萨赏其义侠,故远导幻影以生之。”
拔诸水火,登于衽席
成语解释:拔:拉出;诸:同“之于”;登:加上;衽席:床席。
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。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。成语出处:明・宋濂《阅江楼记》:“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。”
出乎其类,拔乎其萃
成语解释:出:超过;类:同类;拔:超出;萃:草丛生的样子,引申为同类聚集。
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上》:“圣人之于民,亦类也。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来,未有盛于孔子也。”
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
成语解释:冕: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;本:树根。
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,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。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,夺取王位的代称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九年》:“伯父若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,专弃谋主,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?”
路见不平,拔剑相为
成语解释: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,就挺身而出干涉,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。形容人见义勇为。
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天宁卓禅师法嗣》:“育王被人推倒了,也还有路见不平,拔剑相为底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