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听的成语

听的成语(共147个)

  • 危辞耸

    wēi cí sǒng tīng

    成语解释: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、害怕。

  • 是虚,眼见是实

    ěr tīng shì xū , yǎn jiàn shì shí

    成语解释:虚:虚假。
    听到的不足信,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。

    成语出处:京剧《串龙珠》第十场:“有道是耳听是虚,眼见是实。千岁莫要屈赖好人。”

  • 是虚,眼见为实

    ěr tīng shì xū , yǎn jiàn wéi shí

    成语解释:虚:虚假。
    听到的不足信,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星火燎原・跨上新的高度》:“那时我还缺乏理解,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‘耳听是虚,眼见为实’,‘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’。”

  • 言者无意,者有心

    yán zhě wú yì , tīng zhě yǒu xīn

    成语解释:说话的人不是有心的,听话的人却认真计较。

    成语出处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・平步青云》中册:“言者无意,听者有心,这句话正触着阿珠的‘隐痛’,要想保持平静也不可能了。”

  • 言之谆谆,之藐藐

    yán zhī zhūn zhūn , tīng zhī miǎo miǎo

    成语解释:说的人很诚恳,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抑》:“诲尔谆谆,听我藐藐。”

  • 视之不见,之不闻

    shì zhī bù jiàn , tīng zhī bù wén

    成语解释: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,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。形容不重视,不注意。同“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宋・庄周《庄子・知北游》:“终日视之而不见,听之而不闻,搏之而不得也。”

  • 知无不言,言无不

    zhī wú bù yán , yán wú bù tīng

    成语解释:说的人,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,听的人,没有一句话不接受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49回:“此时素臣正在得君,真个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。旬月之内,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。”

  • 其言而观其行

   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

    成语解释:听了他的话,还要看他的行动。指不要只听言论,还要看实际行动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公冶长》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,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

  • 言者谆谆,者藐藐

    yán zhě zhūn zhūn , tīng zhě miǎo miǎo

    成语解释:谆谆:教诲不倦的样子;藐藐:疏远的样子。
    说的人很诚恳,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。形容徒费口舌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抑》:“诲尔谆谆,听我藐藐。”

  • 诲尔谆谆,我藐藐

    huì ěr zhūn zhūn , tīng wǒ miǎo miǎo

    成语解释:教诲不倦的样子。藐藐:疏远的样子。
    讲的人不知疲倦,听的人若无其事。形容徒费唇舌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抑》:“诲尔谆谆,听我藐藐。”

  • 视而弗见,而弗闻

    shì ér fú jiàn , tīng ér fú wén

    成语解释:视:看。
    指不注意,不重视,睁着眼却没看见。也指不理睬,看见了当作没看见,听到了当作没听见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鬼神之为德其咸乎,视之而弗见,听之而弗闻。”

  • 不厌

    bǎi tīng bù yàn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乐曲或歌曲好听,使人听多少遍也不厌烦。

  • 倾耳而

    qīng ěr ér tīng

    成语解释:倾:歪,侧着。
    侧着耳朵仔细听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孔子闲居》:“倾耳而听之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

  • 唯命是

    wéi mìng shì tīng

    成语解释:是命令就服从,不敢有半点违抗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宣公十二年》:“使君怀怒,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,敢不唯命是听。”

  • 其自便

    tīng qí zì biàn

    成语解释:听:听任。
    听任它自然发展与行动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薛福成《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》:“中国出洋之民数百万,粤人以佣工为较多,其俗里虽贱视之,尚能听其自便,衣食之外,颇积余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