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的成语(共266个)
为国为民
成语解释:指不谋私利,为国家和人民效力。
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渔樵闲话》第一折:“有为国为民贤才,因苦谏不听,反遭诛戮。”
民贼独夫
成语解释: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。
成语出处:范文澜《中国通史》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:“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,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。”
民殷财阜
成语解释:殷:殷实,富足;阜:丰富。
民众富足,物产丰饶。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法言・孝至》:“君人者务在殷民阜财,明道信义。”
治国安民
成语解释:治:治理;安:使安定;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。
治理国家;使百姓安定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食货志上》:“财者,帝王所以聚人守位,养成群生,奉顺天德,治国安民之本也。”
富国安民
成语解释:使国家富强,人民安居乐业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方术许杨传》:“明府今兴立废业,富国安民,谣童之言,将有征于此,诚愿以死效力。”
物阜民安
成语解释:阜:丰富。
物产丰富,人民安乐。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刘陶传》:“夫欲民殷财阜,要在止役禁夺。”
民为邦本
成语解释:邦:国家。
人民是立国之本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五子之歌》:“皇祖有训,民可近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
民不安枕
成语解释:安:安稳。
人民不能安心睡觉。形容生活极不稳定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43回:“被他这一闹,却闹得人心皇皇,民不安枕了。”
全民皆兵
成语解释: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,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。
成语出处:王朔《痴人》:“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、全民皆兵的程度。”
万民涂炭
成语解释:涂:泥淖;炭:炭火。
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。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
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
成语解释:防:阻止;甚:超过。
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,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。指不让人民说话,必有大害。成语出处:《国语・周语上》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,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是故为川者,决之使导;为民者,宣之使言。”
防民之口,甚于防水
成语解释:防:阻止;甚:超过。
想堵住人民的嘴,比堵塞河水还难。指不让人民说话,是不明智的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周本纪》:“召公曰:是障之也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水。”
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
成语解释:本:事物的根源或根基;天:指生存的首要条件。
国家以人民为根本,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。成语出处:孙中山《上李鸿章书》:“夫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,不足食胡以养民?”
民以食为本
成语解释:民众以粮食为根本。
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拔宅飞升》第一折:“常言道大富由天,小富由勤,民以食为本。”
天无二日,民无二主
成语解释:日:太阳。
天上没有两个太阳,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。成语出处:《元史・太祖本纪》:“吾闻东方有称帝者,天无二日,民岂有二主耶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