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锋相对
更新:2025-10-31 22:14
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第25卷:“夫一切问答,如针锋相投,无纤毫参差。”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辩论。
彩云听着唐卿的话来得厉害,句句和自己的话针锋相对,思忖只有答应了再说。(清・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二十六回)
“相”,读作“xiāng”,不能读作“xiàng”。
“针”,不能写作“真”。
“针锋相对”与“以牙还牙”有别:“针锋相对”侧重于形容立场、观点、态度;“以牙还牙”侧重于形容方法、策略、手段。
1. 刺猬钻进蒺藜堆  —— 针锋相对
2. 绣花姑娘打架  —— 针锋相对
针尖对麦芒 (谜底:针锋相对)
针,同针。“针锋相对”即“针锋相对”。见“针锋相对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针锋相对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“针锋相对”现在多用于指互相对立抗衡的状况,与典源“针锋相投”意义相反。《景德传灯录・卷二五・天台山德韶国师》记载,德韶国师在开释弟子时说道:“夫一切问答,如针锋相投,无纤毫参差相,事无不通,理无不备。”意思是说:问话与回答同样犀利尖锐,但彼此间又能相互投合,没有丝毫的歧异、不一致,其中备载一切事理,投射于任何事物均无不通。至于将“投”改作“对”,如清代文康的小说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九回:“这十三妹本是个玲珑剔透的人,他那聪明正合张金凤针锋相对。”则与原有的相投义相反,表示相互对立,不相上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