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在中间的成语(共246个)
- 拆西补东- 成语解释:见“拆东补西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寒山《诗》:“虽乃得如斯,有为多患累,与道殊悬运,拆西补东尔。” 
- 行不由西州路- 成语解释:行:走路;西州:城名,在今南京。 
 指怀念故人,悲悼亡友。-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谢安传》:“安薨后,辍乐弥年,行不由西州路。” 
- 拄笏西山- 成语解释:见“拄笏看山”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简傲》:“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,桓谓王曰:‘卿在府久,比当相料理。’初不答,直高视,以手版拄颊云:‘西山朝来,致有爽气。’” 
- 东涂西抹- 成语解释:涂、抹:原喻从事文辞。 
 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。- 成语出处:五代 王定保《唐摭言・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》:“报道莫贫相!阿婆三五少年时,也曾东涂西抹来。” 
- 东央西告- 成语解释:谓到处恳求。 - 成语出处:《警世通言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[李甲]口里虽如此说,心中割舍不下,依旧又往外边东央西告,只是夜里不进院门了。” 
- 东西南北人- 成语解释:指居处无定之人。 -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檀弓上》:“孔子既得合葬於防,曰:‘吾闻之,古也墓而不坟。今丘也,东西南北之人也,不可以弗识也。’於是封之,崇四尺。”郑玄注:“东西南北,言居无常处也。” 
- 东张西觑- 成语解释:同“东张西望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四:“只见前面一个人摇摆将来,见张贡生带了一伙家人东张西觑,料他是个要嫖的勤儿没个帮的人,所以迟疑。” 
- 东征西怨- 成语解释:语本《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惟王不迩声色,不殖货利,德懋懋官,功懋懋赏……东征西夷怨,南征北狄怨。 
 ”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,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。后因以“东征西怨”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,深受百姓拥戴。- 成语出处:语出《书・仲虺之诰》:“惟王不迩声色,不殖货利,德懋懋官,功懋懋赏……东征西夷怨,南征北狄怨。” 
- 东扯西拉- 成语解释:形容说话离题,没有中心。 - 成语出处: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三回:“制台问了几句话,亏他东扯西拉,居然没有露出马脚。” 
- 东捞西摸- 成语解释:谓盲目地四处求索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朱德《答廖子晦》:“盖性命之理虽微,然就博文约礼实事上看,亦甚明白,正不须向无形象处东捞西摸,如捕风系影。” 
- 东掩西遮- 成语解释:谓左右遮掩,隐瞒真相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七:“别件事,或者有些东扯西拽,东掩西遮,东三西四,不容易说话。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,一天好事。” 
- 东迁西徙- 成语解释:谓四处迁移,居止不定。 - 成语出处:《明史西域传二・沙州卫》:“尔居沙州三十年……但当循分守职,保境睦邻,自无外患。何必东迁西徙,徒取劳瘁。” 
- 东邻西舍- 成语解释: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戴叔伦《女耕田行》:“东邻西舍花发尽,共惜余芳泪满衣。” 
- 东闪西挪- 成语解释:形容有所畏惧,躲躲闪闪。 - 成语出处: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十回:“褚一官平日在泰山跟前还有个东闪西挪,到了他的娘子跟前,却是从来说一不二。” 
- 东量西折- 成语解释:量:称量。 
 折:亏损。
 指量入量出的谷物总难免有折耗。- 成语出处:元・高明《琵琶记・义仓赈济》:“相公,小人招不得,自古道:‘东量西折’,难教小人赔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