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663个)

  • 日高

    rì gāo sān zhàng

    成语解释:犹日上三竿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汤显祖《南柯记・录摄》:“日高三丈,还不见六房站班,可恶可恶!”

  • 一时

    yī shí sān kè

    成语解释:同“一时半刻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凰求凤・夥媒》:“机缘凑,把愁肠暂丢,便难成,也一时三刻展眉头。”

  • 李四

    zhāng sān lǐ sì

    成语解释:假设的名字,泛指某人或某些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百丈恒禅师法嗣》:“问:‘如何是佛?’师曰:‘张三李四。’”

  • 一日

    yī rì sān qiū

    成语解释:一天不见面;就像过了三年。比喻分别时间虽短;却觉得很长。形容思念殷切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何逊《为衡山侯与妇书》:“路迩人遐,音尘寂绝,一日三秋,不足为喻。”

  • 得其

    dé qí sān mèi

    成语解释:三昧:梵语,意为正定。
    排除一切杂念,使心神平静,专心致志,达到悟境。引申为诀窍或精义。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,熟知精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又赠老谦》:“泻汤旧得茶三昧。”

  • 火冒

    huǒ mào sān zhàng

    成语解释:怒火上升三丈高。形容十分愤怒。

    成语出处: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:“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,火冒三丈。”

  • 一问不知

    yī wèn sān bù zhī

    成语解释:三不知:指对事的开始、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。
    不管怎样问;总说不知道。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。也作“一问摇头三不知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君子之谋也,始、衷、终皆举之,而后入焉。今年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难乎?”

  • 两面

    liǎng miàn sān dāo

    成语解释:当面一套、背后一套;用两面派手法。比喻居心不良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二折:“我是这郑州城里第一个贤慧的,倒说我两面三刀,我搬调你甚的来。”

  • 再四

    zài sān zài sì

    成语解释:重复好几次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范康《竹叶舟》第二折:“今日我这道友再三再四的度脱你出家,你则不省悟。”

  • 勇冠

    yǒng guàn sān jūn

    成语解释:冠:位居第一;三军:春秋时大国分中、上、下或中、左、右三军;这里是军队的总称。
    指全军。英勇过人;全军第一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“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,义勇冠三军。”

  • 一板

    yī bǎn sān yǎn

    成语解释:板、眼:戏曲音乐的节拍。
    比喻言语、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。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,不懂得灵活掌握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第六卷:“老弟你看,如今的时势,就是孔圣人活过来,一板三眼的去做,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。”

  • 斡四

    tiáo sān wò sì

    成语解释:挑拨是非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吴昌龄《张天师》第三折:“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,调三斡四,说人好歹,讦人暧昧。”

  • 窝四

    tiáo sān wō sì

    成语解释:搬弄是非,挑拔离间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1回:“少不得意,不是背地里嚼舌根,就是调三窝四的。”

  • 道四

    shuō sān dào sì

    成语解释:道:说。
    指任意乱说乱讲;惹是生非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崔灏《通俗编・言笑》:“莫学他人不知朝暮,走启蒙乡村,说三道四。”

  • 阻四

    tuī sān zǔ sì

    成语解释:找各种借口推托、阻挠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一折:“非是我推三、推三阻四;这事情应难、应难造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