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在中间的成语(共432个)
狼吞虎咽
成语解释: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。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4回:“有一寸见方大小,和在饭里,不上一刻工夫,狼吞虎咽,居然吃个精光。”
画虎不成
成语解释:画老虎画不好(画得像只狗)。比喻好高骛远;一无所成;反贻笑柄。
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东观汉记》:“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;效杜季良而不成,陷为天下轻薄子,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。”
画虎类犬
成语解释:画虎画得像只狗。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;弄得不伦不类。
成语出处:唐・刘知幾《史通・六家》:“观其所述乃似《孔子家语》、临川《世说》,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。”
伏虎降龙
成语解释:伏:屈服;降:用用威力使屈服。
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。形容力量强大,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。成语出处:元・马致远《任风子》第二折:“学师父伏虎降龙,跨鸾乘凤。”
两虎相斗
成语解释: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秦策二》:“虎者,戾虫;人者,甘饵。今两虎诤人而斗,小者必死,大者必伤。”
画虎类狗
成语解释:类:象。
画老虎不成,却象狗。比喻模仿不到家,反而不伦不类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马援传》:“效季良不得,陷为天下轻薄子,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。”
饿虎吞羊
成语解释: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。比喻迅猛贪婪。
成语出处:《清平山堂话本・五戒禅师私红莲记》:“一个初侵女色,由如饿虎吞羊。”
饿虎见羊
成语解释: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。比喻迅猛贪婪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0卷:“一见了,犹如饿虎见羊,不勾大嚼,顷刻吃个干净。”
羊落虎口
成语解释: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。比喻落入险境,很难幸免。亦作“羊入虎口”。
成语出处:元・朱凯《昊天塔》第一折:“俺家姓杨,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。这个叫做羊落虎口,正犯了兵家所忌。”
饿虎扑羊
成语解释: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。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。
成语出处:明・洪楩《清平山堂话本・五戒禅师么红莲记》:“一个初侵女色,由(犹)如饿虎吞羊。”
饿虎攒羊
成语解释:攒:赶。
饥饿的老虎追赶一只羊羔。比喻迅猛贪婪。成语出处:清・酌元亭主人《照世杯・百和坊将无作有》:“可怜欧滁山被那大汉捉住,又有许多汉子来帮打,像饿虎攒羊一般,直打得个落花流水。”
饿虎擒羊
成语解释:像饿急了的老虎捉羊一样。形容动作迅猛。亦作“饿虎吞羊”、“饿虎扑羊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七回:“兄听得索郎郎的叉盘声响,使个‘饿虎擒羊’势,叫道:‘你敢来么?’”
羊入虎群
成语解释:比喻好人落入坏人的手中,处境极端危险。
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邵九娘》:“窃意羊入虎群,狼藉已不堪矣。”
山上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
成语解释:俗语,比喻没有能人,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。
成语出处:《晚清文学丛钞・冷眼观》第十四回:“靠著老子做过上海道,在城里面山上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弄惯了的脾气,陪著朋友来吃台把酒,就像是连四块下脚钱都是冤枉花的。”
画虎成狗
成语解释:画老虎不成,却成了狗。比喻模仿不到家,反而不伦不类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马援传》:“效季良不得,陷为天下轻薄子,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