息的成语(共144个)
与民休息
成语解释:与:帮助;休息:修养生息。
帮助人民休养生息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昭帝纪》:“海内虚耗,户口减半,光知时务之要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”
生息蕃庶
成语解释:生息:生活;蕃:繁殖。
生存并繁殖人口。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・食货志》:“其后土、客生息蕃庶,岁屡有秋,关内汉回挟春承恳,络绎相属。”
消息盈虚
成语解释:指事物的盛衰变化或行为的出处进退。
成语出处:《易・剥》:“君子尚消息盈虚,天行也。”
消息盈冲
成语解释:指事物的盛衰变化或行为的出处进退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易・剥》:“君子尚消息盈虚,天行也。”
敛声屏息
成语解释:见“敛声屏气”。
成语出处:周立波《李大贵观礼》:“三十万军民敛声屏息地倾听领袖庄严洪亮的宣告。”
屏声敛息
成语解释: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
”汉·蔡邕《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》:“臣邕怔营惭怖,屏气累息,不知所自投处。
”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八回:“连连屏声敛息,不敢作声。
”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乡党》:“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”汉・蔡邕《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》:“臣邕怔营惭怖,屏气累息,不知所自投处。”
一息尚在
成语解释:息:呼吸,气息;尚:还。
还有一口气。指生命的最后阶段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泰伯》:“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!”朱熹注: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少懈,可谓远矣。
藏修游息
成语解释:心里常常想着学习,不能废弃,甚至休息或闲暇的时候也要学习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学记》:君子之于学也,藏焉,修焉,息焉,游焉。
与时消息
成语解释:指事物无常,随时间的推移而兴盛衰亡。消,消亡。息,孳生。
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丰》: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。”《后汉书・孔融传》:“故曰‘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’。而欲绳之以古行刑,投之以残弃,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。”
喘息之间
成语解释:喘一口气的功夫。比喻时间短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张纲传》:“若鱼遊釜中,喘息须臾之间耳!”
卧旗息鼓
成语解释:息鼓:停止敲鼓。
放倒旗子,停止敲鼓。指隐蔽行军,不暴露目标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曰:“亮意气自若,敕军中皆卧旗息鼓,不得妄出庵幔,又令大开四城门,扫地却酒。”
息鼓偃旗
成语解释:偃:仰卧,引申为倒下。
放倒旗子,停止敲鼓。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,不让敌人觉察。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。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书・赵云传》裴松之注引《赵云别传》:云入营,更大开门,偃旗息鼓,公军疑云有伏兵,引去。
重足累息
成语解释:同“重足屏气”。
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柳忱传》:“朝迁狂悖,为恶日滋,顷闻京师长者,莫不重足累息。”宋・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卷第一百七十三:“于是内外恐怖,人不自安,皆求苟免,莫有固志,重足累息,以逮于终。”
金鸡消息
成语解释: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。
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百官志三》:“赦日,树金鸡于仗南,竿长七丈,有鸡高四尺,黄金饰首,衔绛幡长七尺,承以彩盘,维以绛绳。”
仆旗息鼓
成语解释:息:停止。
放倒旗子,停止敲鼓。指隐蔽行军,不暴露目标。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。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南蛮传》:“会蛮踵来,还攻大度河,仆旗息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