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的成语(共931个)
名正言顺
成语解释:名正:名义或名分正当;言顺:道理讲得通。
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;逆理也讲得通。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
言近旨远
成语解释:旨:题旨;所要表达的意思。
言语虽然浅近;含意却很深远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“言近而指远者,善言也。”
巧言如簧
成语解释:形容花言巧语,能说会道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巧言》:“巧言如簧,颜之厚矣。”
人言可畏
成语解释:言:指流言蜚语。
人的流言蜚语是可怕的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郑风・将仲子》:“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”
巧言令色
成语解释:令色:讨好的表情。
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皋陶谟》:“何迁乎有苗,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?”
不苟言笑
成语解释:苟:苟且;随便。
不随便说笑。指态度庄重、严肃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不登高,不临深,不苟訾,不苟笑。”
言不尽意
成语解释:言:说的话;尽:完全。
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。多用于信的末尾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
总而言之
成语解释:总括起来说(总:总括;归纳)。
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唐・孔颖达疏:“总而言之,皆虚无之谓也。”
言之有物
成语解释:物:指内容。
说话或写文章内容具体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家人》:“君子以言有物,而行有恒。”
书不尽言
成语解释:书:书信。
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。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子曰:‘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’”
食言而肥
成语解释:食言:失信。
指不守信用,只图自己占便宜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哀公二十五年》:“是食言多矣,能无肥乎?”
广开言路
成语解释: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来历传》:“朝廷广开言事之路,故且一切假贷。”
人微言轻
成语解释:地位低;说话不受人重视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孟尝传》:“而身轻言微,终不蒙察。”
身轻言微
成语解释:身轻:身价低下,地位低;微:任用小。
地位低下者说的话不为人所重视。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孟尝传》:“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:‘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,而身轻言微,终不蒙察。区区破心,徒然而已。’”
言过其实
成语解释:言:语言;过:超过;越过;实:实际。
原指言语不实;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。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、不符合实际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马良传》: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,君其察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