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的成语(共133个)
放长线钓大鱼
成语解释: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,虽然不能立刻收效,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。
成语出处: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:“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如何活动,放长线,钓大鱼,说不定深水里还有大家伙。”
放之四海而皆准
成语解释:放:放置;之:代词;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;四海:指任何地方;皆:都是;准:准确。
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。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祭义》:“推而放诸东海而准,推而放诸西海而准,推而放诸南海而准,推而放诸北海而准。”
放荡不羁
成语解释:放荡: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;羁:约束。
形容行为放纵;不受约束。成语出处:晋・王隐《晋书・王长文传》:“少以才学知名,而放荡不羁,州府辟命皆不就。”
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
成语解释: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。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,决心改过,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。
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30卷:“只不迁不贰,是甚力量,便见工夫,佛家所谓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”
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
成语解释:人死后就不会复活。比喻到手的钱不会再退出来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1回:“这话却似放屁!做公人的‘那个猫儿不吃腥’?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。”
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成语解释: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。
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第五卷:“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:‘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’”
只准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成语解释:州官:一州的长官。
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5回:“不料我们大老爷先护在里头,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,可见他们官官相护,这才是‘只准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’,古人说的话是再不得错的。”
只准州官放火,不准百姓点灯
成语解释:州官:一州的长官。
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。成语出处: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12章:“可是只准州官放火,不准百姓点灯,却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通病。”
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成语解释:州官:一州的长官。
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。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五: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(正月十五,即元宵节)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(公布;公开)于市曰: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”。
放浪形骸
成语解释:放浪:放纵;不受拘束;形骸:人的形体、形迹。
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;旷达豪爽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王羲之传》:“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”
骄奢放逸
成语解释:同“骄奢淫逸”。
成语出处:《北齐书・段孝言传》:“孝言本以勋戚绪馀,致位通显,至此便骄奢放逸,无所畏惮。”
摩顶放踵
成语解释: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。形容不辞劳苦,不顾身体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:“墨子兼爱,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。”
放心解体
成语解释:指人心离散、瓦解。
成语出处:《墨子・尚贤下》:“是故以赏不当贤,罚不当暴,其所赏者已无故矣,其所罚者亦无罪,是以使百姓皆放心解体。”“放”,一本作“攸”。
放僻淫佚
成语解释:肆意为非作歹。亦指肆无忌惮、邪恶不正。
成语出处:《文子・下德》:“若开其锐端,而纵之放僻淫佚,而禁之以法,随之以刑,虽残贼天下,不能禁其奸矣。”
百花齐放
成语解释:百花:泛指各种花卉;齐:同时。
①各种各样的花卉同时开花。②现常比喻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。也形容文化艺术和各行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三回:“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,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