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浪形骸的意思解释
放浪形骸详细解释
放浪形骸释义
放浪,放纵、不受拘束。形骸,人的形体。“放浪形骸”指放纵性情于形体之外。语出晋・王羲之〈兰亭集序〉。后用“放浪形骸”形容纵情放任,不受世俗礼教约束。
放浪形骸典源
晋・王羲之〈兰亭集序〉(据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・卷五九》引)
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。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,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。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,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极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 夫人之相与, [1],或取诸 [2], [3]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虽 [4]万殊, [5]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。及其所 [6]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 向之所欣,俛仰之间,以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;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。古人云:“死生亦大矣!”岂不痛哉!
注解
[1]俯仰一世:很快地度过一生。俯仰,低头与抬头之间,指时光短暂。
[2]怀抱:指理想抱负。
[3]晤言:面对面诉说。
[4]趋舍:取舍进退。舍,通“舍”。
[5]静躁:静,指“晤言一室之内”。躁,指“放浪形骸之外”。
[6]之:往,指追求。
放浪形骸典故
修禊是古代的一种民间习俗,阴历三月上巳日(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),人们会在水边洗濯,借此以除不祥和祈福。东晋穆帝永和九年(公元353),王羲之和他的儿子,以及当时名士谢安、孙绰、王彬之等四十一人,在会稽山阴聚会,举行修禊之礼,并且赋诗饮酒,世称“兰亭雅集”。那次盛会有二十六位参与者做了三十七首诗,后来集结成《兰亭诗集》,王羲之则在会后,用鼠须笔、蚕茧纸,以行书写下一篇序文,说明当时聚会的盛况,并且抒发个人的感怀。文章开头记述了集会的时间、地点及参与者,并且描写兰亭附近的佳山胜水。紧接著诉说四周美景,且“流觞曲水”的活动也为与会人士带来不少的乐趣。再来则笔锋一转,导出世事多变,人生无常,其中说到:“人与人相处交往,共同生活在这世上,转瞬之间成为过往,有的人喜欢在室内和朋友相互诉说自己的理想抱负;有的人则会寄情于大自然之中,无拘无束。虽然彼此的取舍进退,千差万别﹔个性爱好,各有不同,一旦遇到喜欢的事物,而暂时感到满足愉悦时,根本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。可是等到自己对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厌倦时,情感自然随著事物的改变而变化,感慨哀叹也就跟著来了。”后来原文中的“放浪形骸”被摘出,形容纵情放任,不受世俗礼教约束。
放浪形骸书证
- 01.晋・王羲之〈兰亭集序〉:“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,或取诸怀抱,晤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”(源)
- 02.唐・姚崇〈遗令诫子孙文〉:“优游园沼,放浪形骸,人生一代,斯亦足矣。”
- 03.元・宫大用《七里滩》第四折:“疑猜我在钓鱼滩醉倒来回来,俺出家儿散诞心肠,放浪形骸。”
- 04.明・冯惟敏〈端正好・跳出了虎狼冗套・四边静〉曲:“谁识俺放浪形骸,寄傲乾坤外。”
- 05.《九尾狐》第四七回:“其始尚以品位自拘,到后来各有酒意,莫不放浪形骸,向著宝玉调笑,丑态毕呈。”
- 06.清・徐珂《清稗类钞・讥讽类・毋宁为完全之伶人》:“及父卒,益放浪形骸,以客串为乐,遗产殆尽。”
放浪形骸用法
语义形容纵情放任,不受世俗礼教约束。
例句
①他才华洋溢却不被赏识,于是放浪形骸,寄情山水。
②有些艺术家不喜被束缚,往往放浪形骸,游走四方。
③他不畏世俗之见,总以放浪形骸的言行来凸显自己的信念。
④过惯放浪形骸的生活,现在的他已难回到朝九晚五的职场了。
⑤受到亲友的鼓励,他力图振作,决心脱离放浪形骸借酒浇愁的生活。
放浪形骸翻译
- 英语 unrestrained
“放浪形骸”的单字解释
- 【放】fàng放fàng解脱约束,得到自由:把笼子里的鸟放了。放胆。放诞。放任。放肆。放歌。放怀。豪放。释放。散(s刵):放工。放假。放学。放晴(阴雨后转晴)。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:放牧。放羊(亦…
- 【浪】làng浪làng大波:波浪。海浪。巨浪。风浪。浪涛。浪潮(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)。风平浪静。像波浪起伏的:麦浪。声浪。没有约束,放纵:放浪。流浪。浪费。浪迹。浪人。孟浪。笔画数:10;部…
- 【形】xíng形xíng实体:形仪(体态仪表)。形体。形貌。形容。形骸。形单影只。形影相吊。样子:形状。形式。形态。形迹。地形。情形。表现:形诸笔墨。喜形于色。对照,比较:相形见绌。状况,地势: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