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的成语(共295个)
- 善善恶恶- 成语解释:称赞善事,憎恶坏事。形容人区别善恶,爱憎分明。 - 成语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强国》:“彼先王之道也,一人之本也,善善恶恶之应也,治必由之,古今一也。” 
- 除恶务尽- 成语解释:除:去除;恶:邪恶;指坏人坏事;务:必须;一定。 
 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、彻底。-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泰誓下》:“树德务滋,除恶务尽。” 
- 不念旧恶- 成语解释:念:记住;旧:过去的;恶:恶劣的行为;指怨恨;仇怨。 
 不记住或不计较过去和别人的仇恨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’” 
- 恶贯满盈- 成语解释:恶:罪恶;贯:穿钱的绳子;每一千枚为一贯;盈:满。 
 罪恶多得像穿钱一样;已经穿满了一贯还没完。形容罪大恶极已经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。-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泰誓》上:“商罪贯盈,天命诛之。” 
- 惩恶劝善- 成语解释:惩:责罚;劝:勉励。 
 惩罚坏人,奖励好人。- 成语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・成公十四年》:“《春秋》之称微而显,志而晦……惩恶而劝善。非圣人谁能修之?” 
- 恶作剧- 成语解释:捉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婴宁》:“观其孜孜憨笑,似全无心肝者,而墙下恶作剧,其黠孰甚焉!” 
- 恶事行千里- 成语解释: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,坏事却传播得极快(含有劝告的意思)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六:“所谓好事不出门,恶事行千里,士君子得不戒之乎?” 
- 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- 成语解释: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,坏事却传播得极快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4回:“自古道:‘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。’不到半月之间,街坊邻舍,都知得了,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。” 
- 怒从心上起,恶向胆边生- 成语解释: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也泛指恼怒到极点。 - 成语出处:《五代史平话》:“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,才听得后,怒从心上起,恶向胆边生。” 
- 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- 成语解释:勿:不要;为:做。 
 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,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。- 成语出处:《诸葛亮集》: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惟贤惟德,能服于人。” 
- 好逸恶劳- 成语解释:好:喜爱;逸:安闲;恶:讨厌;憎恨。 
 贪图安逸;厌恶劳动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郭玉传》:“其为疗也,有四难焉:自用意而不任臣,一难也;将身不谨,二难也;骨节不强,不能使药,三难也;好逸恶劳,四难也。” 
- 好善嫉恶- 成语解释:崇尚美善,憎恨丑恶。 - 成语出处:汉・王符《潜夫论・实贡》:“好善嫉恶,赏罚严明,治之材也。” 
- 人莫知其子之恶- 成语解释:莫:不;恶:恶劣。 
 溺爱的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。-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大学》:故谚有之云:人莫知其子之恶,莫知其苗之硕。 
- 隐恶扬善- 成语解释:隐:隐匿;隐瞒;扬:宣扬。 
 隐蔽别人的坏处;宣扬别人的好处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。” 
- 改恶从善- 成语解释:改去坏的、错误的;向好的、正确的方向转化。指不做坏事;重新做人。表示坏人或罪犯经过教育改造;有了明显的悔改表现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明则动,动则变。”汉・郑玄注:“动,动人心也;变,改恶为善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