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的成语(共295个)
- 以恶报恶- 成语解释: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。 - 成语出处:《榖梁传・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伐国不言围邑。此言围邑,何也?不正其以恶报恶也。”范宁注:“前十八年。宋伐齐之丧,是恶也;今齐乘胜而报,是以恶报恶也。” 
- 好善恶恶- 成语解释:见“好善嫉恶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说岳全传》第七三回:“好善恶恶,人人如此。” 
- 恶衣粝食- 成语解释:粝:糙米。 
 穿粗劣的衣服,吃糙米做的饭。形容生活俭朴。-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礼义信足以成德论》:“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,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,而自为百工。” 
- 欺善怕恶- 成语解释:欺侮善良者,惧怕凶恶者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杨柔胜《玉环记・韦皋别妻》:“田舍翁住在山圪落,恃老无端多凶恶,我每反被相辱没,欺善怕恶,欺善怕恶。” 
- 恶语伤人- 成语解释:恶语:无礼中伤一类的口语。 
 用恶毒的话伤害别人。也作“恶口伤人”。- 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洪州法昌倚遇禅师》第43卷:“利刀割肉疮犹合,恶语伤人恨不销。” 
- 罪恶昭著- 成语解释:罪恶明显(多指罪恶大)。 -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:“土豪劣绅中罪恶昭著的,农民不是要驱逐,而是要捉他们,或杀他们。” 
- 鬼怕恶人- 成语解释:比喻凶恶的人惧怕更凶恶者。 - 成语出处:旧题宋・苏轼《艾子杂说》:“王曰‘前人已不住矣,又安敢祸之?’艾子曰:‘真是鬼怕恶人也。’” 
- 恶语中伤- 成语解释:中伤:攻击和谄害别人。 
 用恶毒的话污蔑、陷害人。- 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洪州法昌倚遇禅师》:“利刀割肉疮犹合;恶语伤人恨不销。” 
- 好恶不同- 成语解释: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。形容人的志趣、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。 -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元帝纪》:“公卿大夫,好恶不同。” 
- 恶语相加- 成语解释: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。 - 成语出处: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十六章:“日常士兵偶有不是,动辄恶语相加,痛施体罚。” 
- 居心险恶- 成语解释:居心:存心;险:阴险;恶:恶毒。 
 心地阴险恶毒。
- 罪恶昭彰- 成语解释:昭彰:明显。 
 罪恶非常明显,人所共见。
- 恶事传千里- 成语解释:恶事:坏事,丑事。 
 形容败坏名誉的事很容易传开来。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4回:“自古道: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。不到半月之间,街坊邻居,都知得了,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。” 
- 恶人先告状- 成语解释:指坏人或理亏的人抢先诉说或歪曲事实。 - 成语出处:鲁迅《两地书》:“经我强硬的答复,没法对付,便用最终的毒计,就是以退为进,先发制人,亦即所谓‘恶人先告状’也。” 
- 恶虎不食子- 成语解释: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。比喻不伤害亲近者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》:“山僧失口曰:‘恶习虎不食子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