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的成语(共644个)
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
成语解释: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:“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”
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
成语解释:大海不拒绝任何流入它的水,所以能如此深广。比喻积少成多,能容纳就会深广,或指不可小看别人。与“山不辞土,故能成其高”义同。
成语出处:管子:“管子曰:『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;山不辞土,故能成其高;主不厌人,故能成其众。』”
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
成语解释:谚语。比喻只要有决心,肯下功夫,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。
成语出处:宋・祝穆《方舆胜览・眉州・磨针溪》:“过是溪,逢老媪方磨铁杵,问之,曰:‘欲作针。’太白感其意,还卒业”。
只要工夫深,铁杵磨成针
成语解释:比喻持之以恒,终必有成。功,亦作“工”。同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。
成语出处:程树榛《大学时代》第二十五章:“‘只要工夫深,铁杵磨成针。’你是个能下功夫的人,有肯动脑筋,自然都能干出个眉目来。”
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
成语解释:人要有成就,必须刻苦努力,不可安逸自在。
成语出处: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九卷:“谚云:‘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。’此言虽浅,然实切至之论,千万勉之。”
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
成语解释:让:推辞,拒绝。
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成语出处:秦・李斯《上书秦始皇》:“是以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”
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
成语解释:让:推辞,拒绝。
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成语出处:清・张岱《岱志》: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。未到泰山者,泰山壁立千丈,不藉寸土,栉沐甚净。”
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
成语解释: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太平天国・洪秀全《原道醒世训》:“是以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
三个臭皮匠,合成一个诸葛亮
成语解释:诸葛亮: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。
比喻人多智广。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组织起来》:“三个臭皮匠,合成一个诸葛亮,这就是说,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。”
有意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
成语解释:比喻有心做某件事,却一直不成功,但无意中去做的事反而有了成果。栽,又作种。荫,又作阴。
成语出处:关汉卿杂剧:“著意栽花花不发,等闲插柳柳成荫。”增广昔时贤文:“有意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
着意栽花花不发,无意插柳柳成荫
成语解释:着意:用心。
有心栽种的花没开,无意插下的柳枝却成了一片柳荫。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没得到,不经意的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。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鲁斋郎》第二折:“着意栽花花不发,等闲插柳柳成荫。”
成群结队
成语解释:结成一群群;一队队。形容很多;自然给合在一起。也作“成群结伙”、“成群结伴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5回:“忽然山中居民,成群结队,飞奔而来,报说魏兵已到。”
成败得失
成语解释:得:得利。
失:失利。
成功与失败,得到的与丢掉的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步骘传》:“成败得失,皆如所虑,可谓守道见机,好古之士也。”
成败论人
成语解释:论:衡量;评定。
以成功或失败为评价人物的标准。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孔北海赞序》:“世以成败论人物,故操得英雄之列。”
成败利钝
成语解释:利:锋利;顺利;钝:不锋利;不顺利。
指事业的成功或失败;顺利或挫折。泛指处事的各种情况和结果。也作“成败得失”。成语出处:三国・蜀 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,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