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拼音索引
  4. T
  5. tong

tong的成语(共909个)

  • 不痛不痒

    tòng bù yǎ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评论、批评等不能触及实质;没切中要害;不解决问题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炳《情邮记・反噬》:“这事不痛不痒,却是一个大题目。”

  • 痛定思痛

    tòng dìng sī tòng

    成语解释: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;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;让人震撼;也让人警醒。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;含有警醒的意思。痛:悲痛;哀苦;定:平静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与李翱书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”

  • 头痛治头

    tóu tòng zhì tóu

    成语解释:指针对疼痛部位医治,不追究病因。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,被动应付,不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张居正《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》:“语曰:‘头痛治头,足痛治足’。今虏祸方中于辽,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,病在足之时矣。”

  • 一通百通

    tōng bǎi tōng

    成语解释:一个主要的弄通了;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。通:通晓;懂得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:“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,当时习了口诀,自习自练,将七十二般变化,都学成了。”

  • 博古通今

    bó gǔ tōng jīn

    成语解释:博:广博;知道得多;通:通晓。
    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。形容知识渊博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石崇传》:“君侯博古通今,察远照迩,愿加三思。”

  • 同仇敌忾

    tóng chóu dí kài

    成语解释:同仇:共同对敌;敌:对抗,抵拒;忾:愤怒。
    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秦风・无衣》:“与子同仇。”先秦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。”

  • 不约而同

    bù yuē ér tóng

    成语解释:约:约定;同:相同。
    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无尺寸之势,起闾巷,杖棘矜,应时而皆动,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。”

  • 不同凡响

    tóng fán xiǎng

    成语解释:凡响:平凡的音乐;不同于平凡的音乐。
    原指演唱特别出色;后泛指事物不平凡;非常出色。

    成语出处:高云览《小城春秋》第四章:“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,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。”

  • 不成体统

    bù chéng tǐ tǒng

    成语解释:体统:格局;规矩。
    指言行没有规矩;不成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3回:“刻印不及,以锥画之,全不成体统。”

  • 触类旁通

    chù lèi páng tōng

    成语解释:触类: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;旁通:互相贯通。
    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;就可以由此及彼;了解和掌握同类的其它事物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”

  • 同归于尽

    tóng guī yú jìn

    成语解释: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。归:走向;尽:灭亡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郑 列御寇《列子・王瑞》:“天地终乎?与我偕终”卢重玄解:“大小虽殊,同归于尽耳。”

  • 大显神通

    dà xiǎn shén tōng

    成语解释:神通:原为佛教用语;指无所不能的力量;今指极其高超的本领。
    形容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本领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89回:“他三人辞了师父,在城外大显神通。”

  • 截然不同

    jié rán bù tóng

    成语解释:截然:界限分明;像割断的一样。
    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必然联系。

    成语出处:鲁迅《坟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:“直到近来,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,才知道孩子的世界,与成人截然不同。”

  • 求同存异

    qiú tóng cún yì

    成语解释:寻求彼此的共同处;保留彼此的分歧处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人民日报》1965.3.23:“共同点是基本的,分歧是局部的,可以求同存异。”

  • 不可同日而语

   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

    成语解释: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。形容不能相提并论,不能相比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赵策二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