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ng的成语(共909个)
同舟而济
成语解释:济:渡水。
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。比喻团结互助,同心协力,战胜困难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齐・孙武《孙子・九地》:“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而济。遇风,其相救也若左右手。”
一统天下
成语解释:原指统一的国家。现常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关单位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;也可泛指少数人霸占的某一领域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公羊高《公羊传・成公十五年》:“王者欲一乎天下。”又,《隐公元年》:“何言乎王正月,大一统也。”
不同戴天
成语解释:戴: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。
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。形容仇恨极深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公羊高《公羊传・庄公四年》“讳与仇狩也”汉何休注:“《礼》,父母之仇,不同戴天。”
异途同归
成语解释:途:道路;归:归宿;目的。
不同的道路;走向共同的归宿。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、途径;得到相同的效果;达到相同的目的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安《淮南子・本经训》:“五帝三王,殊事而同指,异路而同归。”
异路同归
成语解释:通过不同的道路,到达同一个目的地。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。
成语出处:《文子・精诚》:“三皇五帝三王,殊事而同心,异路而同归。”
乍同乍异
成语解释:乍:忽然;同:一样;异:不同。
一会同意,一会不同意,形容言语或态度变化太快。成语出处:《鬼谷子・飞坩》:“其说辞也,乍同乍异。”
同声相呼
成语解释: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
成语出处:《鬼谷子・反应》:欲开情者,象而比之,以牧其辞。同声相呼,实理同归。
童颜鹤发
成语解释:颜:脸色。
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,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。形容老年人气色好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5回:“策见其人,童颜鹤发,飘然有出世之姿。”
铜筋铁骨
成语解释:如铜一样的筋,如铁一样的骨。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。也指能负重任的人。
成语出处:元・杨暹《西游记》第二本第九出:“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,九转炼得铜筋铁骨,火眼金睛。”
同甘共苦
成语解释:共同享受幸福;共同承担苦难。比喻同欢乐;共患难。甘:甜;苦:苦难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一》:“燕王吊死问生,与百姓同其甘苦。”
同日而语
成语解释: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。意即相提并论;同等看待。语:谈论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赵策二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臣人之与臣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!”
一窍不通
成语解释:窍:洞;这里指心窍。
一窍都不是贯通的。比喻什么都不懂;闭塞、愚钝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过理》:“杀比干而视其心,不适也。孔子闻之曰:‘其窍通,则比干不死矣。’”高诱注:“纣性不仁,心不通,安于为恶,杀比干,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。”
风通道会
成语解释:风:风俗,风气;通:通“同”,共同;会:共同。
指风俗人情有共同之处。成语出处:宋・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・晋穆帝永和十二年》:“晋王与君邻藩,虽山河阻绝,风通道会,故来修好,君何怪焉!”
迥乎不同
成语解释:见“迥然不同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回:“我们所弹的曲子,一人弹与两人弹,迥乎不同。”
抱头痛哭
成语解释:指十分伤心或感动,抱头大哭。
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四回:“这里于家父子同他家里人抱头痛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