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在中间的成语(共509个)
众口嚣嚣
成语解释:嚣:喧嚷,吵嚷。
大家都吵吵嚷嚷地说着。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子产不毁乡校烦》:“游于乡之校,众口嚣嚣。”
赤口毒舌
成语解释:赤:火红色。
形容言语恶毒,出口伤人。成语出处:唐・卢仝《月蚀》诗:“月蚀鸟宫十三度,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,贪向何人家,行赤口毒舌,毒舌头上吃却月,不啄杀。”
顿口无言
成语解释:张口结舌,说不出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03回:“骂得王庆顿口无言,插烛也似磕头求方便。”
目睁口呆
成语解释:亦作“目瞪口呆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十五回:“四方混杀,人人束手,个个归心。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,罔知所措。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。”
闭口不言
成语解释:闭住嘴巴不言语;指有话不说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桓宽《盐铁论・刺复》:“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,倪大夫闭口不言。”
病由口入
成语解释:见“病从口入”。
成语出处:《云笈七签》卷三五:“病由口入,节宣方也;生劳败静,养道性也。”
一口咬定
成语解释:一口咬住不放。比喻坚持一个廉洁,再不改口。
成语出处:清・无名氏《官场维新记》第十回:“先把住持僧慧修,严行审讯,问他将李国斌藏在何处,慧修一口咬定不认得李国斌。”
赤口烧城
成语解释:赤舌:指谗言。
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。成语出处:明・杨慎《后蚊赋》:“谮有国兮,赤口烧城;烦言喷兮,积毁销骨。”
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
成语解释:祸:灾祸。
说话不小心就会招来灾祸,吃错东西就会生病。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71卷:“谚有‘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’,甚好。”
家有千口,主事一人
成语解释:家:家庭;主:主持,掌管。
每家不论有多少人,只能有一个人掌管家事。泛指办事都要有为首负责的人。成语出处:赵树理《李家庄的变迁》:“家有千口,主事一人。有你男人在场,叫你做什么?走吧走吧!”
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
成语解释:防:阻止;甚:超过。
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,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。指不让人民说话,必有大害。成语出处:《国语・周语上》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,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是故为川者,决之使导;为民者,宣之使言。”
祸从口出,患从口入
成语解释:指说错了话要惹祸,吃错了东西要生病。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。
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颐》:“君子以慎言语,节饮食。”孔颍达疏:“先儒云:祸从口出,患从口入。”
防民之口,甚于防水
成语解释:防:阻止;甚:超过。
想堵住人民的嘴,比堵塞河水还难。指不让人民说话,是不明智的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周本纪》:“召公曰:是障之也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水。”
防人之口,甚于防川
成语解释:防:阻止;甚:超过;川:河流。
想堵住人民的嘴,比堵塞河川还难。指不让人民说话,是不明智的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孔严传》:“古人为政,防人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
宁为鸡口,不为牛后
成语解释:牛后:牛的肛门。
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,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。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,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。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韩策一》:“臣闻鄙语曰:‘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。’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,何以异于牛后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