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171个)

  • 面如

    miàn rú tǔ sè

    成语解释:土色:灰黄色。
    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。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・捉季布传文》:“归到壁前看季布,面如土色结眉额。”

  • 乐业

    ān tǔ lè yè

    成语解释:安居本土,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扬雄《连珠》:“吏不苟暴,役赋不重,财力不伤,安土乐业,民之乐也。”

  • 灰头

    huī tóu tǔ miàn

    成语解释: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。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碧岩录》第五卷:“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,有垂手不垂手。若不出世,则自视云霄;若出世,便灰头土面。”

  • 泰山不让

  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

    成语解释: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李斯无传》:“是以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

  • 猕猴骑

    mí hóu qí tǔ niú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职位提升很慢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书・邓艾传》引《世语》:“君,名公之子,少有文采,故守吏职;猕猴骑土牛,又何迟也。”

  • 茅茨

    máo cì tǔ jiē

    成语解释:茅草盖的屋顶,泥土砌的台阶。形容房屋简陋,或生活俭朴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袁宏《后汉纪・光武帝纪一》:“礼有损益,质文无常,茅茨土阶,致其肃也。”

  • 不服

    shuǐ tǔ bù fú

    成语解释: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01回:“说军士水土不服,权且罢兵。”

  • 人情

    fēng tú rén qíng

    成语解释: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、礼节、习惯的总称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钮琇《觚剩・七月天》:“若就服食居处而言,以及风土人情之变,真堪发人一嘘。”

  • 根生

    gēn shēn tǔ zhǎng

    成语解释:当地出生长大。也指世代居住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吴昌龄《张天师》第三折:“却不道一般儿根生土长,开花结子,带叶连枝。”

  • tǔ shēng tǔ zhǎng

    成语解释:当地生长的。

   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》:“我们这些干部,大多数是好的,是土生土长,联系群众,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。”

  • 鱼烂

    yú làn tǔ bē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国家内部发生动乱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荀悦《汉纪・惠帝纪》:“百姓一乱,则鱼烂土崩,莫之匡救。”

  • 兵来将挡,水来

    bīng lái jiàng dǎng , shuǐ lái tǔ yǎn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,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48回:“西门庆道:‘常言‘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’,事到其间,道在人为。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,早差人上东京,央及老爷那里去。’”

  • 之滨

    shuài tǔ zhī bīn

    成语解释:沿着王土的边涯。犹言普天之下,四海之内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北山》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宋・王禹偁《谢历日表》:“臣闻天道无私,所以运行寒暑,圣人有作,所以恭授民时,聿令率土之滨,共乐同文之化。”

  • 广众民

    guǎng tǔ zhòng mín

    成语解释:土地广阔,人民众多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:“广土众民,君子欲之,所乐不存焉。”

  • tǔ tóu tǔ nǎo

    成语解释:指行为、举止、服饰等不合时尚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回:“谁知他土头土脑的,信是一句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