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在中间的成语(共970个)
- 长篇大论- 成语解释:冗长的篇幅;大而无当的言论。形容文章或讲话过长;内容空泛。也作“长篇大章”、“长谈阔论”。 - 成语出处:元・朱士凯《录鬼簿序》:“乐府小曲,大篇长什,传之于人,每不遗藁,故未以有就编焉。” 
- 胆大心细- 成语解释:形容办事果断,考虑周密。 - 成语出处:鲁迅《书信集・致罗清桢》:“我是主张青年发表作品,要‘胆大心细’的,因为心若不细,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。” 
- 宽大为怀- 成语解释:宽大:对人宽宏大量;怀:胸怀。 
 对别人抱有宽大的胸怀。- 成语出处:冯玉祥《我所认识的蒋介石》第71章:“我们最好是宽大为怀,不为己甚。” 
- 粗心大意- 成语解释:粗:粗疏。 
 形容做事不细心;不谨慎;马马虎虎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忽然灵机一动,心中悟将过来:‘这是我粗心大意。我若不进去,他怎得出来?’” 
- 小巫见大巫- 成语解释:巫:旧时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。 
 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,法术无可施展。后比喻相形之下,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》:“小巫见大巫,拔茅而弃。” 
- 蚍蜉撼大树- 成语解释:撼:摇动。 
 蚂蚁想摇动大树。比喻不自量力。-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昌黎先生集・调张籍》:“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。” 
- 不登大雅之堂- 成语解释: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、“粗俗”的事物(多指文艺作品)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这部评话,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。” 
- 雷声大,雨点小- 成语解释: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,实际行动却很少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第28卷:“雷声甚大,雨点全无。” 
- 小事糊涂,大事不糊涂- 成语解释:对小事情不加计较,而对大事情则非常认真,坚持原则。 -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吕端传》:太宗欲相端。或曰:‘端为人糊涂。’太宗曰:‘端小事糊涂,大事不糊涂。’决意相之。 
- 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- 成语解释: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,到了老年,悲伤也没用了。 - 成语出处:《乐府诗集・长歌行》:“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。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 
- 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- 成语解释:比喻办事缺乏好手,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壮者《扫迷帚》第24回:“‘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’,你这少年,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,怪极!怪极!” 
- 智欲圆而行欲方,胆欲大而心欲小- 成语解释: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,行为则须端方不苟;胆量要大,心思要缜密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安《淮南子・主术训》:“凡人之论,心欲小而志欲大,智欲圆而行欲方,能欲多而事欲鲜。” 
- 粗枝大叶- 成语解释:原指花草树木的枝茎粗壮。原比喻简略或概括。现多指工作粗糙;做事不认真、不细致;不研究事物各方面的具体情况。又比喻不周密、不详细或比喻粗略的轮廓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78卷:“《书序》恐不是孔安国做,汉文粗枝大叶,今《书序》细腻,只似六朝时文字。” 
- 皆大欢喜- 成语解释:皆:都。 
 人人满意;全都高兴。- 成语出处:《金刚经・应化非真分》:“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