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解释
指庐山的真实面目。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;或人的本来面目。
庐山真面目出处
宋・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庐山真面目用法
偏正式;作主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人或事物。
庐山真面目例子
善作诗今只一家,方见庐山真面目也。(清・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十七回)
庐山真面目正音
“庐”,读作“lú”,不能读作“hù”。
庐山真面目辨形
“庐”,不能写作“沪”。
庐山真面目故事
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,它三面临江,山势十分雄伟,山清水秀,风景奇丽。它临江靠水,山上烟雾缥缈,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。苏轼写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庐山真面目详细解释
庐山真面目释义
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。语出宋・苏轼〈题西林壁〉诗。
庐山真面目典源
宋・苏轼〈题西林壁〉诗(据《苏东坡全集・前集・卷二三》引)
横看成[1]侧成[2],远近高低无一同。不识[3]真面目,只[4]身在此山中
注解
[1]岭:相连的山。
[2]峰:高而尖的山头。
[3]庐山: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。三面临水,西临陆地,万壑千岩,烟云弥漫。中有白鹿洞、墨池、玉渊等名胜,西北有牯岭,为避暑胜地。相传周武王时,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,后登仙而去,徒留空庐而得名;一说以庐江得名。
[4]缘:因为。
庐山真面目典故
庐山三面临水,烟云弥漫,千岩万壑,气象万千,人在山中,难以窥得全面真貌。因此,宋代文人苏轼有一首〈题西林壁〉诗,即是描写庐山的奇景。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,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,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。随著观看山岭位置高、低、远、近的不同,看到的景色也随之而异。后两句则描述在庐山中,根本无法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。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,往往无法看清它的真相,暗喻“当局者迷”的意涵。后来“庐山真面目”就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。如《野叟曝言》第四七回:“善作诗兮只一家,真属夫子自道;待野拙细细解出,方见庐山真面目也!”
庐山真面目书证
- 01.宋・苏轼〈题西林壁〉诗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(源)
- 02.《野叟曝言》第四七回:“善作诗兮只一家,真属夫子自道;待野拙细细解出,方见庐山真面目也!”
- 03.清・王韬《淞隐漫录・卷五・白素秋》:“女嫣然不语,即起揽镜自照,笑曰:『今日庐山真面目为君识破矣!』”
庐山真面目用法
语义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。
类别用在“真相原貌”的表述上。
例句
①如今我才看清他阴险奸诈的庐山真面目。
②这座雕像几经破坏,已经难见其庐山真面目了。
③对于这洞窟神秘的诡异传说,人人都想一窥庐山真面目。
④尽管老王百般掩饰,但他奸诈的庐山真面目依然被识破了。
⑤久闻阿里山的日出云海,今日一见庐山真面目,果然名不虚传。
庐山真面目翻译
- 英语 one's true character
- 俄语 настоящий облик
“庐山真面目”的单字解释
- 【山】shān山shān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:土山。山崖。山峦。山川。山路。山头。山明水秀。山雨欲来风满楼(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)。形状像山的:山墙(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。亦称“房山”…
- 【真】zhēn真zhēn与客观事实相符合,与“假”、“伪”相对:真诚。真谛。真挚。真心。逼真。认真。真才实学。真知灼见。确实,的确:真好。真正。真切。清楚,显明:看得真。咬字很真。本性,本原:纯…
- 【面】miàn面(⑧面??麵)miàn头的前部,脸:脸面。颜面。面目。面面相觑。用脸对着,向着:面对。面壁(a.面对着墙;b.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)。事物的外表:地面。面友(表面的、非真心相交…
- 【目】mù目mù眼睛:目光。醒目。历历在目。目指气使(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,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。亦作“颐指气使”)。看,视:目语。目论(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)。想要达到的地点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