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218个)

  • dù shū chóng

    成语解释:蛀书的虫子。比喻读死书的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杂诗》:“岂殊蠹书虫,生死文字间。”

  • zhōng shū jūn

    成语解释:毛笔的别称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自笑》:“多谢中书君,伴我此幽栖。”

  • 不择笔

    néng shū bù zé bǐ

    成语解释:写字好的人不计较笔的优劣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王肯堂《郁冈・斋笔》:能书不择笔,此浪语也。古来唯称率吏不择笔。

  • 傲百城

    tān shū ào bǎi ché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魏李谧博览群书,无意做官,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。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。他有句名言:“丈夫拥书万卷,何假南面百城!”意即只要有万卷书,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。事见《魏书・李谧传》。

  • 拥百城

    tān shū yōng bǎi ché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。同“摊书傲百城”。

  • 车同轨,同文

    chē tóng guǐ , shū tóng wén

    成语解释:同文: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;同轨:全国车辙阔狭相同。
    统一文字,统一车辙。比喻国家统一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中庸》:今天下,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。

  • 不择纸笔

    shàn shū bù zhé zhǐ bǐ

    成语解释:工于书法的人,不会过于选择纸和笔。比喻功力深厚,易见实效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张怀瓘《书断列传》卷三:“曰:‘何如欧阳询?’曰:‘闻询不择纸笔,皆能如志,官岂得若此。’”宋・陈师道《后山谈丛》:善书不择纸笔,妙在心手,不在物也。

  • 百无一用是

    bǎi wú yī yòng shì shū shēng
  • 不厌百回读

    jiù shū bù yàn bǎi huí dú

    成语解释:已经读过的书,不厌烦的再拿出来读。是说多读旧书,自然会有新的领悟。与“温故知新”义同。

    成语出处: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:“故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”

  • 三日不读,语言无味

    sān rì bù dú shū , yǔ yán wú wèi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不读书则不能发言立论。与“三日不读书,面貌可憎”义近。

    成语出处:世说新语言语篇:“士大夫三日不读书,则理义不交于胸中,便觉面貌可憎,语言无味。”

  • 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

    dú shū pò wàn juàn , xià bǐ rú yǒu shén

    成语解释:将万卷书读破了,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。比喻要想写好文章,就要多读书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》: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

  • 礼乐

    shī shū lǐ yuè

    成语解释:古代儒家六经即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乐经》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王制》:“乐正崇四术,立四教,顺先王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以造士。”

  • 两脚

    liǎng jiǎo shū chú

    成语解释: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陆澄传》:“澄当世称为硕学,读《易》三年不解文义,欲撰《宋书》竟不成。王俭戏之曰:‘陆公,书厨也。’”

  • 立地

    lì dì shū chú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人读书多,学识文博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吴时传》:“每于为文,未尝属稿,落笔已成,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。”

  • 等身

    zhù shū děng shēn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著述极多,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贾黄中传》:黄中幼聪悟,方五岁,玭每旦令正立,展书卷比之,谓之等身书,课其诵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