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在中间的成语(共193个)
各执己见
成语解释: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。
成语出处:《人民文学》1976年第3期:“两人争辩到这儿,就有点各执己见,搁不下来。”
酒逢知己千杯少
成语解释: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。
成语出处:清・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三回:“二人也把别后之事,谈了一番。三人俱备大悦。正是: 酒逢知己千杯少,话不投机半句多。”
知己知彼
成语解释: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对方(彼:他人;对方)。
成语出处:元・高文秀《渑池会》第三折:“但上阵要知己知彼,若相持千战千赢。”
己饥己溺
成语解释:别人挨饿、落水就象自己挨饿、落水一样。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。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,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下》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饥者,由己饥之也,是以如是其急也。”
己溺己饥
成语解释:亦作“己饥己溺”。语出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饥者,由己饥之也,是以如是其急也。
”后因以“己溺己饥”或“己饥己溺”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,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孟子・离娄下》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饥者,由己饥之也,是以如是其急也。”
政由己出
成语解释:政令由一己发出。指把持大权,独断专行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三年,遂将五诸侯灭秦,分裂天下,而封王侯,政由羽出,号为‘霸王’。”
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
成语解释: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,就会为天地所不容。
成语出处:刘少奇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:“这种人的脑筋,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,他相信这样的话:‘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’……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,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。”
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
成语解释:认为事情与己无关,把它搁在一边不管。
成语出处:莆仙戏《父子恨》:“古道:‘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。’”
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
成语解释:对自己要求严格,待别人则很宽厚。
成语出处:清・罗泽南《与蒋瀛海书》:“取古人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之道,鞭策自己身心,以调和其血气。”
以己之心,度人之腹
成语解释: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。同“以己之心,度人之心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・艺林学山八》:“杨(杨慎)以朱(朱熹)忌而毁之,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!”
借他人酒杯,浇自己块垒
成语解释:块垒:土块堆砌成堆,比喻抑郁不平之气。
指利用某种事物来达到消除愤懑不平的目的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任诞》:“王孝伯问王大:‘阮籍何如司马相如?’王大曰:‘阮籍,胸中垒块,故须酒浇之。’”
得一知己,死可无恨
成语解释:知己:彼此相知的朋友;恨:遗憾。
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,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。形容知音难觅。成语出处:谢觉哉《知己难》:“所谓‘人之相知,贵相知心’,‘得一知己,死可无恨’。”
贪天之功以为己力
成语解释:贪: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。
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。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窃人之财,犹谓之盗,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。”
贪天之功以为己有
成语解释:贪: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。
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。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。成语出处:宋・王禹偁《霍光论》:“然则光贪天之功以为己有,与夫日僤之割爱,邴吉之让位,德不侔矣。”
严于责己,宽以待人
成语解释:对自己要求严格,待别人则很宽厚。
成语出处:《忆邓拓・邓拓和人民日报》:“老邓总是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主动承担责任,不使别的同志感到压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