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在中间的成语(共449个)
无名孽火
成语解释:名:称呼;孽:邪。
说不出的邪火。指极大的怒气。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五回:“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,从脚跟下直透顶门,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。”
贪名逐利
成语解释:贪图好的名声,追逐个人私利。亦作“贪名图利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高明《琵琶记・旌表》:“老夫当初也只道你贪名逐利,撇了父母妻室,不肯还家。”
邀名射利
成语解释:求取名利。
成语出处:宋・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32卷:“世人不终耆寿,咸多夭殁者,皆由不自爱惜,忿争尽意,邀名射利,聚毒攻神,内伤骨体,外乏筋肉。”
沽名钓誉
成语解释: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极力谋取好名誉。沽:买;钓:喻用手段取得。
成语出处:金 张建《高陵县张公去思碑》:“非若沽名钓誉之徒,内有所不足,急于人闻,而专苛察督责。”
按名责实
成语解释:按照事物名称,要求与实相符。
成语出处:唐・陆贽《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》:“夫求才贵广,考课贵精。求广在于各举所知,长吏之荐择是也;考精在于按名责实,宰臣之序进是也。”
至理名言
成语解释:至理:最正确的道理;名言:精辟;有价值的话。
最正确、最有价值的话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俗语云‘揭债要忍,还债要狠。’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,却是至理名言。”
慕名而来
成语解释:指仰慕名声而来。
成语出处:《人民日报》1982.3.14:“不少中外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,西安更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。”
巧立名目
成语解释:名目:各种名称、项目。
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;以达到不正当目的。成语出处:明・李开先《闲居集》:“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,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,巧立名目,作为册外,私自收受。”
声名狼藉
成语解释:声名:名誉;名声;狼藉: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;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。
后借以形容散乱;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。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;不可收拾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蒙恬列传》:“以其君为不明,以是籍于诸侯。”唐・司马贞索隐:“言其恶声狼藉,布于诸国。”
有名无实
成语解释:光有虚名;并无事实。指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。
成语出处:《国语・晋语八》:“吾有卿之名,而无其实。无以从二三子,吾是以忧,子贺我何故?”
盛名难副
成语解释:盛:大;副:相称,符合。
名望很大的人,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。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。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黄琼传》:“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”
征名责实
成语解释:指考察其名以求其实,就其言而观其行,以求名实相符。亦作“循名责实”。
成语出处:《陈书宣帝纪》:“方欲仗兹舟楫,委成股肱,征名责实,取宁多士。”
身败名裂
成语解释:地位丧失;名声败坏。现在也形容干了坏事;遭到彻底失败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23回:“看来许多举人、进士做了官,往往因为几十两银子的贿弄,身败名裂。”
臭名昭著
成语解释:名:名声;昭著:显著;明显。
坏名声谁都知道。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十章:“他们是贺衷寒系统的人,在前方打狗吃,臭名昭著。”
身名俱灭
成语解释:谓身躯与名声一齐毁灭。
成语出处:晋・桓玄《与刘宰之书》:“孰与头足异处,身名俱灭,为天下笑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