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36个)

  • yǐ yí zhì yí

    成语解释:夷: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。
   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;使其相互冲突;削弱其力量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邓训传》:“议者咸以羌胡相攻,县官之利,以夷伐夷,不宜禁护。”

  • yǐ yí fá yí

    成语解释:夷:旧指外族或外国。
    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,使自相冲突,削弱力量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邓训传》:“议者咸以羌、胡相攻,县官之利,以夷伐夷,不宜禁护。”

  • 所思

    fěi yí suǒ sī

    成语解释:匪;即“非”;不是;夷:通“彝”;法度、常规;引申为寻常的;一般的。
    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。形容人的思想、言谈、技艺、事情等离奇;超出寻常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涣》:“涣有丘,匪夷所思。”

  • 不惠

    bù yí bù huì

    成语解释:夷:指伯夷;惠:指柳下惠。
    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。比喻折衷而不偏激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法言・渊蹇》:“不屈其意,不累其身,曰:‘是夷惠之徒欤?’曰:‘不夷不惠,可否之间也。’”

  • 匪惠

    fěi jí fěi huì

    成语解释:夷:殷末周初的伯夷;惠: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。
    既不是伯夷,又不是柳下惠;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。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司空图传》:“匪夷匪惠,难居公正之明;载省载思,当徇栖衡之志,可放还山。”

  • yǐ yí zhì yí

    成语解释: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,使其互相冲突,削减力量,以便控制或攻伐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张祐传》:“以夷治夷,可不烦兵而下。”

  • yǐ yí gōng yí

    成语解释:①使夷人自相攻伐。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。②晚清时,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晁错传》:“以蛮夷攻蛮夷,中国之形也。”颜师古注:“不烦华夏之兵,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。”《明史・李材传》:“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:‘材以夷攻夷,功不可泯。’”

  • 大难

    shān yí dà nàn

    成语解释:芟:删除杂草;芟夷:削平;难:灾难。
    削平大乱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:“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。”

  • 为跖

    lì yí wéi zhí

    成语解释:詈:咒骂;夷:伯夷;跖:盗跖。
    指将伯夷责骂为盗跖。比喻颠倒黑白,诬蔑好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沈德符《野获编・言事・言官一言之失》:“其他占风望气,詈夷为跖,自弃名教者,固不可胜数矣。”

  • 处之

    chǔ zhī yí rán

    成语解释:处:处理,对待;之:代词;夷然:坦然。
    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、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王承传》:“承每遇艰险,处之夷然。”

  • 塞井

    sāi jǐng yí zào

    成语解释:填井平灶。谓作好布阵的准备。亦表示决心战斗,义无反顾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成公十六年》:“曰:‘塞井夷灶,陈于军中,而疏行首。’”

  • 不屑

    bǐ yí bù xiè

    成语解释:鄙夷:轻视,看不起;不屑:认为不值得。
    轻视,看不起。

    成语出处:叶圣陶《倪焕之》九:“难得笑的平板的脸上却浮着鄙夷不屑的笑意。”

  • 江左

    jiāng zuǒ yí wú

    成语解释:《晋书·温峤传》:“于时江左草创,纲维未举,峤殊以为忧。
    及见王导共谈,欢然曰:‘江左自有管夷吾,吾复何虑!’”管夷吾,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,相齐桓公成霸业。
    后来诗文中多以“江左夷吾”称许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温峤传》:“于时江左草创,纲维未举,峤殊以为忧。及见王导共谈,欢然曰:‘江左自有管夷吾,吾复何虑!’”

  • 折衄

    shāng yí zhé nǜ

    成语解释:伤夷:创伤;折衄:挫败。
    受到创伤,遭到挫败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2回:“至乃愚佻短略,轻进轻退,伤夷折衄,数表师徒。”

  • 之志

    děng yì zhī zhì

    成语解释:等夷:匹敌。
    指臣下僭越朝廷之心。即夺权篡位之野心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周宗室传论》:及文后崩殂,诸子冲幼,群公怀等夷之志,天下有去就之心,卒能变魏为周,捍危获者,护之力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