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在中间的成语(共258个)
- 一字入公门- 成语解释:事情一旦告到官府,有案为凭,就无法挽回。告诫人们诉讼应慎重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七:一字入公门,九牛曳不出。 
- 是非自有公论- 成语解释:事情的是非曲直,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。 - 成语出处:语出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品藻》:“扞庾公呴又问:‘何者居其右?’王曰:‘自有人。’又问:‘何者是?’王曰:‘噫!其自有公论。’” 
-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- 成语解释:比喻隐藏不住,总要露相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十六回:“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,索性我自己招罢。” 
- 老虎借猪,相公借书- 成语解释:相公:旧指读书人。 
 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,到手后就据为己有。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。
- 国耳忘家,公尔忘私- 成语解释:为了国家忘了自己的家,为了公事忘了私事。形容一心为国为公。 -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贾谊传》: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在。 
- 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- 成语解释:王:汉代王吉;贡:贡禹;弹冠:拂去冠上的灰尘。 
 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,取舍一致。也指一人得官,同类相庆。-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王吉传》: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,言取舍同也。 
- 勇于私斗,怯于公愤- 成语解释:私:私利;怯:畏缩。 
 为了争取个人私利很勇敢,为了大家的利益在行动上则畏缩不前。
- 火到猪头烂,钱到公事办- 成语解释:形容钱能通神,不管办什么事,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三:“自古道好:火到猪头烂,钱到公事办。凭你世间稀奇作怪的东西,有了钱,那一件做不出来。” 
- 托公报私- 成语解释:借公事报私怨。 -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杜周传》:“方进终不举白,专作威福,阿党所厚,排挤英俊,托公报私,横厉无所畏忌。” 
- 因公行私- 成语解释:见“因公假私”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陈宠传》:“断狱者急于蒡格酷烈之痛,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,或因公行私,逞纵威福。” 
- 忧公忘私- 成语解释:关心公益,不顾私利。 -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杜恕传》:“忧公忘私者必不然,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。” 
- 忧公如家- 成语解释:忧:忧虑。 
 忧虑国事,就像忧虑家事一样。-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杨洪传》:“洪少不好学问,而忠清款亮,忧公如家。” 
- 卖公营私- 成语解释:指出卖公众利益以谋求个人私利。 - 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赵黑传》:“高官禄厚,足以自给,卖公营私,本非情愿。” 
- 苞苴公行- 成语解释:苞苴:蒲包,指馈赠的礼物;公行:公开。 
 公开用金钱、财物贿赂别人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大略》:“苞苴行与?谗夫兴与?” 
- 明公正道- 成语解释:见“明公正气”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1回:“明公正道,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