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在中间的成语(共701个)
- 天知地知- 成语解释:天知道,地知道。指人人都知道。亦指只有天知道,地知道,没有别人知道。 - 成语出处:元・杨梓《敬德不服老》第三折:“你须知咱名讳,尽忠心天知地知。” 
- 天大地大- 成语解释:形容极大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楚・李耳《老子》:“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。” 
- 此地无银三百两- 成语解释:比喻想要隐瞒、掩盖真相;因手法拙劣;反而彻底暴露。 - 成语出处:民间故事: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,上面留字写道: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。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,也留字写道:“隔壁阿二不曾偷”。 
- 强龙不压地头蛇- 成语解释: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5回:“你也忒自重了,更不让我远乡之僧--也罢,这正是'强龙不压地头蛇'。” 
- 拔地摇山- 成语解释:翻动大地,摇撼山岳。形容声势极大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郭勋《英烈传》第49回:“乌龙镇上驻不得赤龙舟,搅得翻江震海;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,空教拔地摇山。” 
- 刮地皮- 成语解释: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。 -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程日华传》:“马瘠士饥死,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,今刮地以去,吾等何望。” 
- 十八层地狱- 成语解释:层:重。 
 地狱:佛教、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。
 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,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,不得翻身。比喻悲惨的报应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五:“我赖了你的,我堕十八层地狱。”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九卷:“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,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。” 
- 置之死地而后生- 成语解释: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、只有战死的境地,兵士就会奋勇前进,杀敌取胜。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,就能下决心,取得成功。 - 成语出处:先秦・孙武《孙子・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” 
- 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- 成语解释: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。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,决心改过,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30卷:“只不迁不贰,是甚力量,便见工夫,佛家所谓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” 
- 画地为牢- 成语解释:牢:牢狱。 
 在地上画圈;囚人于内;作为牢狱。后喻指仅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活动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故有画地为牢,势不可入,削木为吏,议不可对,定计于鲜也。” 
- 天覆地载- 成语解释:覆:盖;载:承受。 
 象天覆盖万物,地承受一切一样。比喻范围极广大。也比喻恩泽深厚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天之所覆,地之所载。” 
- 就地取材- 成语解释: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。 -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豳风・七月》:“蚕月条桑。”唐・孔颖达疏《十字注疏》:“条其桑而采之,谓斩条于地,就地采之也。” 
- 天高地厚- 成语解释:原形容天地的广大,后形容恩德极深厚。也比喻事情的艰巨、严重,关系的重大。 -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正月》:“谓天盖高,不敢不局;谓地盖厚,不敢不脊。” 
- 天成地平- 成语解释:成:成功;平:治平。 
 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。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。-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大禹谟》:“帝曰:'俞!地平天成,六府三事,允治。万世永赖,时乃工。'《左传・文公十八年》:“舜臣尧,举八恺,使主后土,以揆百事,莫不时序,地平天成。” 
- 天经地义- 成语解释:经:道;原则;义:正理。 
 绝对正确;不能改变的道理。比喻理所当然;不可置疑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