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在中间的成语(共492个)
- 槁木死灰- 成语解释:干枯的树木;冷却的灰烬。比喻心灰意冷;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、冷漠无情。槁:干枯。 - 成语出处:庄周《庄子・齐物论》:“形固可使如槁木,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” 
- 心如死灰- 成语解释:死灰:已冷却的灰烬。 
 原指心境淡漠,毫无情感。现也形容意志消沉,态度冷漠到极点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知冯游》:“形若槁骸,心若死灰。” 
- 置之死地- 成语解释: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。 - 成语出处:《孙子・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” 
- 视死如归- 成语解释: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。形容为了正义事业;不怕牺牲生命。 - 成语出处: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左下》:“三军既成阵,使士视死如归,臣不如公子成父。”《吕氏春秋・勿躬》:“三军之士,视死如归。” 
- 狡兔死,良狗烹- 成语解释:烹:烧煮。 
 兔子死了,猎狗就被人烹食。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。- 成语出处:《韩非子・内储说左下》:“狡兔尽则良犬烹,敌国灭则谋臣亡。《史记・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 
- 兄死弟及- 成语解释:原指哥哥死了,弟弟即位做君主。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公羊高《公羊传・昭公二十二年》:“不与当,父死子继,兄死弟及之辞也。” 
- 生寄死归- 成语解释:寄:暂居。 
 生似暂寓,死如归去。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。- 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・精神训》:“生:寄也;死:归也。” 
- 舆死扶伤- 成语解释:谓抬运死者,扶持伤者。形容死伤之众。 - 成语出处:《管子・轻重甲》:“若此,则士争前战为颜,行不偷而为用,舆死扶伤,死者过半,此何故也?士非好战而轻死,轻重之分使然也。” 
- 万死不辞- 成语解释: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。表示愿意拼死效劳。辞:推辞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回:“但有使令,万死不辞!” 
- 转死沟壑- 成语解释:谓弃尸于山沟水渠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卷第六十二:“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,是时王侯无复租禄,而数见虏夺,或并日而食,转死沟壑,而陈独富强,邻郡人多归之,有众十馀万。” 
- 半死不活- 成语解释:半死:接近死亡;多指生命受到极大折磨、摧残的状况。 
 没有精神;毫无生气;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:“听说停刑的头一日,即是昨日,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,都收监了。” 
- 半死半活- 成语解释:半死:接近死亡。 
 不死不活,形容被折磨得很惨或死气沉沉,没有生气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:“听说停刊的头一日,即是昨日,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半活的人,都收监了。” 
- 生死荣辱- 成语解释:生存与死亡,荣耀和耻辱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50回:“妾身国破家亡,今日生死荣辱,悉听大王之命。” 
- 七死八活- 成语解释: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。形容受尽痛苦。 -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你哄着谁哩,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,却要怎么?” 
- 豹死留皮- 成语解释:豹子死了,皮留在世间。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王彦章画像记》:“公本武人,不知书,其语质,平生尝谓人曰:‘豹死留皮,人死留名。’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