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2964个)

  • 若素

    ān zhī ruò sù

    成语解释:安:指心安;若:如同;素:平素;向来。
    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;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;毫不介意。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;听之任之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8回:“第二天宝小姐酒醒,很觉得过意不去。后来彼此熟了,见瞿太太常常如此,也就安之若素了。”

  • 必由

    bì yóu zhī lù

    成语解释:必:一定;由:经过。
    一定要经过的道路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上》:“仁,人心也;义,人路也。”宋・朱熹注:“义者行事之宜,谓认路,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,而不可须臾舍矣。”

  • 伯仲

    bó zhòng zhī jiān

    成语解释:伯仲:兄弟长幼的顺序;老大、老二。
    就像弟兄们一样。比喻不相上下。

    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 曹丕《典论・论文》:“傅毅之于班固,伯仲之间耳。”

  • 不白

    bù bái zhī yuān

    成语解释:白:弄清楚;弄明白;冤:冤枉;冤屈。
    指无法辩白或无处申诉而被迫忍受的冤枉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42回:“非贪生怕死,实欲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。”

  • 不速

    bù sù zhī kè

    成语解释:速:邀请。
    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。指意想不到的客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需》:“有不速之客三人来,敬之终吉。”孔颖达疏:“速,召也。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。”

  • 不刊

    bù kān zhī lùn

    成语解释:刊:消除;改正。
    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;有错误时;或改动或剥去;不刊:不能消除;不可删改。
    内容正确;不能更改的论断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郭若虚《图画见闻志・论曹吴体法》第一卷:“况唐室已(以)上,未立曹吴,岂显释寡要之谈,乱爱宾不刊之论。”

  • 不毛

    bù máo zhī dì

    成语解释:毛:地面上生长的谷物、草木。
    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。后指最荒凉、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。也作“不发之地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公羊高《公羊传・宣公十二年》:“君如矜此丧人,锡(赐)之不毛之地。”

  • 不时

    bù shí zhī xū

    成语解释:不时:不定什么时候。
    随时的需要;也作“不时之须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须。”

  • 不急

    bù jí zhī wù

    成语解释:务:事务。
    不紧迫的事务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孙和传》:“弃不急之务,以修功业之墓,其于名行,岂不善哉!”

  • 欲出

    hū zhī yù chū

    成语解释:呼:招呼;之:代词;指代呼唤的对象;欲:就要。
    指好像叫他一声;他就会出来似的。形容画像非常逼真。也形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生动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郭忠恕画赞序》:“空蒙寂历,烟雨灭没,恕先在焉,呼之或出。”

  • 泰然

    chǔ zhī tài rán

    成语解释:处:处理;对待;之:代词。
    泰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。
    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;沉着镇定。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。也作“泰然处之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贤哉!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”宋・朱熹注:“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不以害其乐。”

  • 如饴

    gān zhī rú yí

    成语解释:把它看成像饴糖那样甘甜。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真德秀《送周天骥序》:“非正义之富贵,远之如垢污;不幸而贱贫,甘之如饴蜜。”

  • 入骨

    hèn zhī rù gǔ

    成语解释:之:代词;指所恨对象。
    恨到骨头里去了。形容怀恨极深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自序》:“见侵者则恨之入骨,剧于血仇。”

  • 交臂

    shī zhī jiāo bì

    成语解释:交臂:胳膊碰胳膊。
    指双方擦肩而过。形容当面错过机会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田子方》:“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。”

  • 不经

    bù jīng zhī tán

    成语解释:经:通常的道理;法则等;谈:话。
    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羊祜《诫子书》:“无传无经之谈,无听毁誉之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