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在中间的成语(共239个)
身非木石
成语解释: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身非木石,独与法吏为伍,深幽囹圄之中,谁可告愬者?”
枯木再生
成语解释: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。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。
成语出处:宋・苏辙《陈汝义学士南京谢表》:“岂谓圣恩未弃,见桑榆,枯木再生,重沾雨露。”
古木参天
成语解释:参天:高入云天。
古老的树木枝茂叶繁异常高大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61回:“但见碧峰叠翠,古木参天,千红万紫,遍满幽谷。”
一木破天
成语解释:指时机尚未成熟。比喻谋逆未成。
独木不林
成语解释:一棵树成不了森林。比喻个人力量有限,办不成大事。
成语出处:汉・崔骃《达旨》:“高树靡阴,独木不林。”
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
成语解释: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左传・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犹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。”
蠹众木折,隙大墙坏
成语解释:蠹:蛀虫;折:断;隙:缝隙。
蛀虫多了,木头就要折断。墙缝大了就要倒。比喻为害太多,必定造成灾祸,错误不及时纠正,就会造成祸害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卫・商鞅《商君书・修权》:“蠹众而木折,隙大而墙坏。”
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
成语解释:兵:兵器;揭:举。
砍来木棍当兵器,举起竹竿当旗帜。比喻武装起义。成语出处:汉・贾谊《过秦论上》:“将数百之众,转而攻秦,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
一丝不线,单木不林
成语解释:一根丝不能织成线,一棵树不能形成林。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,办不成事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八回:“这福儿一丝不线,单木不林,也觉读的慢懈。”
方寸之木,高于岑楼
成语解释:方寸:比喻小;岑:尖顶高楼。
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楼的尖顶上其高度高于高楼。比喻类比不当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下》:“不揣其本而齐其末,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。”
再实之木根必伤
成语解释: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,根必受伤。比喻过度幸运,反而招致灾祸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哗《后汉书・马皇后纪》:“常观富贵之家,禄位重叠,犹再实之木,其根必伤。”
朽木不可雕
成语解释: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。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。亦作“朽木难彫”。亦作“朽木不雕”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,不可圬也。”
圆木警枕
成语解释:用圆木做枕头,睡着时容易惊醒。形容刻苦自勉。
成语出处:宋・范祖禹《司马温公布衾铭记》:“以圆木为警枕,小睡则枕转而觉,乃起读书。”
寸木岑楼
成语解释: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。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,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。后也比喻差距极大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下》:“不揣其本而齐其末,方寸之木,可使高于岑楼。”
蠹众木折
成语解释:蛀虫多了,木头就要折断。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,就能造成灾祸。
成语出处:《商君子・修权》:“蠹众而木折,隙大而墙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