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的成语(共144个)
衣冠辐凑
成语解释:衣冠:古时士以上戴冠,衣冠连称,引申为世族士绅;辐凑:车辐凑集于毂上。
达官显贵集聚一处。成语出处:唐・杨炯《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》:金城北峙,玉关西候,山泽骈罗,衣冠辐凑。
濯缨弹冠
成语解释:濯缨:洗涤帽缨;弹冠:弹去帽子上的灰尘。
比喻准备出仕。成语出处:《艺文类聚》第35卷:“今大道既隐,子生末季,沉溺流俗,眩惑名位,濯缨弹冠,谘诹荣贵。”
白面儒冠
成语解释:犹白面书生。指只知读书,阅历少,见识浅的读书人。有时含贬义。亦泛指读书人。
成语出处:清・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八四:“白面儒冠已问津,生涯只羡五侯宾。萧萧黄叶空村畔,可有摊书闭户人?”
冠屦倒施
成语解释:见“冠履倒易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李贽《〈忠义水浒传〉序》:“盖自宋室不竞,冠屦倒施,大贤处下,不肖处上。”
衣冠土枭
成语解释:犹衣冠禽兽。指品德极坏,行为卑劣的人。
成语出处:宋・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七:“苏楷、高贻休、萧闻礼,皆人才寝陋……河朔人士,目苏楷为衣冠土枭。”
植发穿冠
成语解释:犹植发冲冠。
成语出处:《世说新语・言语》“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”刘孝标注引晋・裴启《语林》:“温公始入,姿形甚陋,合坐尽惊。既坐,陈说九服分崩,皇室弛绝,晋王君臣莫不歔欷。及言天下不可以无主,闻者莫不踊跃,植发穿冠。”
沐猴冠
成语解释:同“沐猴而冠”。宋 刘过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未必古人皆是,未必今人俱错,世事沐猴冠。
”。虎而冠
成语解释:冠:把帽子戴在头上。
比喻生性残虐的人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酷吏列传》:“其爪牙吏,虎而冠。”
李下不整冠
成语解释:在李树下,不可以举手调整冠帽。比喻避开嫌疑。又作“李下不正冠”。
成语出处:古乐府君子行:“君子防未然,不处嫌疑间,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。”
贵冠履轻头足
成语解释:比喻主次或轻重颠倒。
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・泰族训》:“今重法而弃义,是贵其冠而忘其头足也。”
履虽新不为冠
成语解释:鞋子虽新也不能当帽子用。旧时比喻君臣、贵贱有别,不可混同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儒林列传》:冠虽敝,必加于首;履虽新,必关于足。何者,上下之分也。
新沐者必弹冠
成语解释:沐:洗头发,刚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尘土弹去。
比喻人要洁身自好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楚・屈原《渔父》: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,安能以身之察祭,受物之汶汶者乎?
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
成语解释:王:汉代王吉;贡:贡禹;弹冠:拂去冠上的灰尘。
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,取舍一致。也指一人得官,同类相庆。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王吉传》: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,言取舍同也。
被发缨冠
成语解释:来不及将头发束好,来不及将帽带系上。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下》:“今有同室之人斗者,救之;虽被发缨冠而救之,可也。”
年方弱冠
成语解释:弱冠:指男子二十岁。
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年。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。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二十曰弱冠。”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六:单说汉时有一秀才,姓杨名宝,华阴人氏,年方弱冠,天资颖异,学问过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