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的成语(共297个)
- 模棱两可- 成语解释:模棱:说话处事含混;两可:这样也行;那样也行。 
 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。- 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苏味道传》: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,必贻咎谴,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。” 
- 摸棱两可- 成语解释:握持棱角,两端皆可。比喻遇事不决断可否,不分是非。 - 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苏味道传》: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,必贻咎谴,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。” 
- 握两手汗- 成语解释:形容非常震惊、害怕或担心。 - 成语出处:《元史・赵璧传》:秀才,汝浑身是胆耶!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。 
- 依违两可- 成语解释:依:赞成;违:反对;两可:二者都可以。 
 指对问题态度犹豫,没有确定的意见。- 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方从哲传》:“举朝力争,从哲依违两可。” 
- 一渊不两蛟- 成语解释:比喻两雄不能并立。 - 成语出处:《文子・上德》:“一渊不两蛟,一雌不二雄,一即定,两即争。”《淮南子・说山训》:“一渊不两蛟,水定则清正。” 
- 两豆塞耳- 成语解释: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,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。 - 成语出处:《鹖冠子・天则》:“夫耳之主听,目之主明。一叶蔽目,不见太山;两豆塞耳,不闻雷霆。” 
- 一叶两豆- 成语解释: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 - 成语出处:《鹖冠子・天则》:一叶蔽目,不见太山;两豆塞耳,不闻雷霆。 
- 誓不两立- 成语解释:发誓不跟敌人并存。形容双方仇恨极深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4回:“瑜曰:'吾与老贼誓不两立!'孔明曰:'事须三思,免致后悔。'” 
- 两相情愿- 成语解释:两方面都愿意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五回:“太公,你也是个痴汉,既然不两相情愿,如何招赘做个女婿。” 
- 势不两立- 成语解释:两立:并存。 
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。比喻矛盾不可调和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楚策一》:“楚强则秦弱,楚弱则秦强,此其势不两立。” 
- 人财两失- 成语解释:人和钱财都无着落或都有损失。同“人财两空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警世通言・玉堂春落难遇夫》:“王三中了举,不久到了京,白白地要了玉堂春去,可不人财两失?” 
- 两小无猜- 成语解释:猜:猜疑;避嫌。 
 形容男女在幼小时一起玩耍;天真无邪;不避嫌疑。- 成语出处:唐・李白《长干行》诗:“妾发初覆额,折花门前剧,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,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。” 
- 忠孝两全- 成语解释:对国家尽忠,对父母尽孝,两样都做得很好。亦作“忠孝双全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》:“业传将略,名在勋籍;蕴天爵以修己,忠孝两全。” 
- 铢两分寸- 成语解释:指极少的数量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王安石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:“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。” 
- 两次三番- 成语解释:多次,好几次。 - 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绯衣梦》第三折:“你看这个苍蝇两次三番落在这笔尖儿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