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的成语(共195个)
半信半疑
成语解释:信:相信;疑:怀疑。
既有些相信;又有点怀疑。对真假不能肯定。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36卷:“若他们听过了,半信半疑,若存若亡,安得不惰?”
半推半就
成语解释:推:推辞;就:靠拢;接受。
一面推辞;一面接受。形容表面推辞;但内心愿意接受;假意拒绝的样子。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一折:“半推半就,又惊又爱,檀口揾香腮。”
半信不信
成语解释:指不完全相信。
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 嵇康《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》:“苟卜筮所以成相,虎可卜而地可择,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?”
半夜三更
成语解释:三更:旧时一夜分为五更;半夜子时为三更;即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。
零点前后,也泛指深夜。成语出处:元・马致远《青衫泪》第三折:“这船上是什么人,半夜三更,大呼小叫的。”
半斤八两
成语解释:八两:即半斤;旧制一斤为十六两。
半斤和八两轻重相等。比喻彼此相同。成语出处:宋・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戏文第28出:“两个半斤八两,各家归去不须嗔。”
半途而废
成语解释:半途:半途上;废:中止。
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。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;不能善始善终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废,吾弗能已矣。”
半路出家
成语解释:半路:路途走到一半;指成年以后;出家:离家去当和尚、尼姑。
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、尼姑或道士的。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。成语出处:《京本通俗小说・错斩崔宁》:“先前读书,后来看看不济,却去改业做生意。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。”
半壁江山
成语解释:半壁:半边;江山:国土。
指外敌大半入侵或内战割据所造成的国土分裂状态。成语出处:清・蒋士铨《冬青树・提纲》:“半壁江山,比五季朝廷尤小。”
平生不作亏心事,夜半敲门不吃惊
成语解释:平生:有生以来;亏心:违背良心。
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,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。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,心地坦然。成语出处:鲁迅《天花的蔷薇》:“‘平生不作亏心事,夜半敲门不吃惊。’乙校不自心虚,怎能给恐吓呢?”
平生莫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不吃惊
成语解释:平生:有生以来;亏心:违背良心。
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,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。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,心地坦然。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盆儿鬼》第二折:“平生莫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不吃惊。”
事倍功半
成语解释:事:做事;功:功效。
用成倍的力;只收到一半的功效。指工作费力大;收效小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上》:“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。”
事半功倍
成语解释:使用一半的力却收到成倍的效果。形容费力少;收效大。功:功效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上》:“万乘之国,行仁政,民之悦之,犹解倒悬也。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。”
半身不摄
成语解释:摄:引持。
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或半边肢体瘫痪。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孟鸾传》:“素被病,面常黯黑,于九殿下暴疾,半身不摄,扶载归家,其夜亡。”
半面不忘
成语解释:半面:见过面。
见过面就不遗忘。形容记忆力极强。成语出处:《北齐书・杨愔传》:“其聪记强识,半面不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