愤的成语(共44个)
愤愤不平
成语解释:愤愤:像生气的样子。
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。成语出处:晋・王隐《晋书・桓秘传》:“秘亦免官,居于宛陵,每愤愤有不平之色。”
发愤忘食
成语解释:努力学习或工作,连吃饭都忘了。形容十分勤奋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: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愤世嫉俗
成语解释:愤:憎恶;不满;世、俗:指当时的社会现状;嫉:仇恨。
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。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杂说》:“然吾观于人,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,希矣。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?”
义愤填膺
成语解释:膺:胸。
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江淹《恨赋》:“置酒欲饮,悲来填膺。”
悲愤填膺
成语解释:填:充填;塞满;膺:胸。
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。成语出处:清・伤时子《苍鹰击》第六折:“草头朝露,贵贱都虚度。悲愤填膺莫诉,壮怀孤负。”
人神共愤
成语解释:人和神都愤恨。形容民愤极大。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于頔传》:“頔顷拥节旄,肆行暴虐,人神共愤,法令不容。”
愤不顾身
成语解释:奋勇直前,不顾自身安危。
成语出处:宋・乐史《绿珠传》:“盖一婢子,不知书,而能感主恩,愤不顾身,其志烈懔懔,诚足使后人仰慕歌咏也。”
不愤不启
成语解释:愤: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
启:启发。
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义愤填胸
成语解释:指胸中充满义愤。
成语出处: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[十三妹]把白脸儿狼、傻狗二人商量的伤天害理的这段阴谋听了个仔细,登时义愤填胸。”
愤不欲生
成语解释: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。形容极度气愤。
成语出处:明・史可法《史忠正公集・四・祭庐州殉难官绅士民文》:“余闻报淮上,悲愤不欲生。”
发愤自雄
成语解释:决心奋斗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。
成语出处:清・郑燮《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》:“愿吾弟发愤自雄,勿蹈乃兄故辙也。”
发愤展布
成语解释:发愤:下决心,立志;展:伸展;布:展开;展布:施展才能、抱负。
发奋振作,施展才能。成语出处:康有为《大同书》戍部第一章:“则一现女身,纵天地予以奇才,无复有发愤展布之日,仅为一家一姓育子女。”
发愤自厉
成语解释:发愤:下决心,立志;厉:磨砺。
立志磨炼自己。成语出处:章炳麟《与刘揆一书》:“夫处阴极玄黄之世,材者宜发愤自厉,复我种族。”
满腔义愤
成语解释:满腔:充满心中。
心中充满对不合理的事情的愤怒。成语出处:马克・吐温《竞选州长》:“那些人满腔义愤,来势汹汹,一进门就捣毁了家具和窗户,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