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染的成语

染的成语(共51个)

  • 出淤泥而不

    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

    成语解释:淤泥:水底的污泥;染:沾。
    生长在污泥中;而不被污泥所污染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朱敦颐《爱莲说》: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连而不妖。”

  • 耳濡目

    ěr rǔ mù rǎn

    成语解释:濡:音如;沾湿;染:沾染。
    耳朵经常听到;眼睛经常看到;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
  • 飞文

    fēi wén rǎn hàn

    成语解释:挥笔疾书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・唐书・卢程传》:“承业之曰:公称文士,即合飞文染翰,以济霸国,尝命草辞,自陈短拙,及留职务,又以为辞,公所能者何也。”

  • 指垂涎

    rǎn zhǐ chuí xián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急欲攫取,十分贪馋。垂涎,流口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元史・郝经传》:“病民诸奸各持两端,观望所立,莫不凯觎神器,染指垂涎。”

  • 丝之变

    rǎn sī zhī biàn

    成语解释:《墨子·所染》:“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
    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”后因以“染丝之变”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墨子・所染》:“[墨子]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於苍则苍,染於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”

  • rǎn cāng rǎn huáng

    成语解释:苍:青色。
    比喻变化不定,反复无常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墨子・所染》:“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’”

  • 指于鼎

    rǎn zhǐ yú dǐng

    成语解释:鼎: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,多为圆形,三足两耳。
    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。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宣公四年》:“及食大夫鼋,召子公而弗与也。子公怒,染指于鼎,尝之而出。”

  • 耳闻目

    ěr wén mù rǎn

    成语解释:染:沾染。
    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
    成语出处:丛维熙《北国草》第一章:“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,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。”

  • 一尘不

    yī chén bù rǎn

    成语解释:原为佛教用语。佛家把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叫做“六尘”;说道者不为六尘所玷污;保持心地清静。形容不受坏思想、坏作风的沾染和腐蚀。也形容环境清静整洁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张耒《腊初小雪后圃梅开》:“一尘不染香到骨,姑射仙人风露身。”

  • 纤尘不

    xiān chén bù rǎn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佛教徒修行时,排除物欲,保持心地洁净。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,坏风气的影响。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、干净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释道世《法苑珠林》:“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,土不著足,随岚风来,吹破土山,令散为尘,乃至一尘不著佛身。”宋・张耒《腊月小雪后圃梅开》:“一尘不染香到骨,姑射仙人风露身。”

  • 耳濡

    mù rǎn ěr rǔ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目擩耳染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太平天国・钦定士阶条例》:“至于诵习书史,博览篇章,目染耳濡,课学即求心之道。”

  • 目濡

    ěr rǎn mù rǔ

    成语解释:染:沾染;濡:沾湿。
    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27回:“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,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,耳染目濡,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。”

  • 一毫不

    yī háo bù rǎn

    成语解释:犹一尘不染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》:“即其可名状者言之,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,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。”

  • 沙场

    xuè rǎn shā chǎng

    成语解释:沙场:战场。
    鲜血染红了战场。指在战场上牺牲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杨家将演义》卷二:“设将军等今日不来,吾辈血染沙场早矣。”

  • 膏肓

    bìng rǎn gāo huāng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病入膏肓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范居中《金殿喜重重・秋思》套曲:“真个崔张不让,命该凋丧,险些病染膏肓,此言非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