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染的成语

染的成语(共51个)

  • 翰操纸

    rǎn hàn cāo zhǐ

    成语解释:染翰:以笔蘸墨;操纸:拿着纸头。
    指书写文章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潘岳《秋兴赋》:譬犹池鱼笼鸟,有江湖山薮之思。于是染翰操纸,慨然而赋。

  • 神乱志

    rǎn shén luàn zhì

    成语解释:谓思想受到迷惑扰乱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十:“西山曰:‘此人大非端士,笔头虽写得数句诗,所谓本心不正,脉理皆邪,读之将恐染神乱志,非徒无益。’某佩服其言。”

  • 神刻骨

    rǎn shén kè gǔ

    成语解释:犹铭心刻骨。谓感受深切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赵翼《瓯北诗话・南宋人著述未入金源》:“苏黄字迹,亦所矜赏,谓‘二公翰墨,片言只字,皆未名之宝,百不为多,一不为少。’是遗山之于苏黄,可谓染神刻骨矣。”

  • 翰成章

    rǎn hàn chéng zhāng

    成语解释:谓提笔成文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谢榛《四溟诗话》卷二:“诗,适情之具。染翰成章,自然高妙,何必苦思以凿其真?”

  • 蓝涅皂

    rǎn lán niè zǎo

    成语解释:指胡乱涂抹。涅,染;皂,黑色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段成式《酉阳杂俎续集・支诺皋中》:“姚司马者,寄居汾州……经年,二女精神恍惚,夜常明灯挫针,染蓝涅皂,未尝暂息,然莫见其所取也。”

  • 化而迁

    rǎn huà ér qiān

    成语解释:因为感受到教化而发生变化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范宁《春秋谷梁传序》:是以妖灾因衅而作,民俗染化而迁。

  • 翰操觚

    rǎn hàn cāo gū

    成语解释:翰:毛笔;操觚:拿木简写文章。
    指提笔作文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四卷:“作文曰染翰操觚;从师曰执经问难。”

  • 丝之叹

    rǎn sī zhī tàn

    成语解释:把绸缎放在颜料里,颜色发生了变化。比喻本来相同的事物,因受环境影响而变成不同的事物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墨子・所染》:见染丝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,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

  • 恶尘无

    è chén wú rǎn

    成语解释:谓没有受到坏习气的影响。

    成语出处:叶圣陶《穷愁》:“儿童诚可爱,一味天真,恶尘无染。”

  • 耳目濡

    ěr mù rú rǎn

    成语解释:参见[耳濡目染]。

  • 耳习目

    ěr xí mù rǎn

    成语解释:染:沾染。
    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
    成语出处: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,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。”

  • 六尘不

    liù chén bù rǎn

    成语解释:佛教语,六尘: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
    指排除物欲,保持心地洁净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武三思《孝明皇后碑》:“六尘不染,孤标水上之花。”

  • 黄沙

    mìng rǎn huáng shā

    成语解释:染:沾上。
    身体挨上黄沙。指死亡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洪楩《清平山堂话本・张子房慕道记》:“倘若大限来到,身归泉世,命染黄沙,如何留得?”

  • 目攋耳

    mù rù ěr rǎn

    成语解释:?焙通濡”,沾染。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,影响。亦作耳濡目染”、耳染目濡”、目染耳濡”、目濡耳染”。

  • 泣歧悲

    qì qí bē rǎn

    成语解释:泣歧:见歧路哭,因可以向南也可以向北;悲染:见染丝而悲伤,因可以染成黄色或黑色。
    形容悲叹人们易受外界世俗影响而迷失方向。

    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阮籍《咏怀诗》:杨子泣歧路,墨子悲杂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