掩的成语(共79个)
迅雷不及掩耳
成语解释:雷声来得非常快,连捂耳朵都来不及。比喻来势凶猛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石勒载记上》:“出其不意,直冲末抷帐,敌必震惶,计不及设,所谓迅雷不及掩耳。”
瑕不掩瑜
成语解释:瑕:玉上的斑点;瑜:玉的光彩。
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;缺点是次要的;优点是主要的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聘义》:“瑕不揜瑜,瑜不揜瑕,忠也。”
掩其不备
成语解释:掩:掩袭。
备:防备。
趁敌人毫无防备时进行突然袭击。亦作“掩其无备”。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・刘怀珍传》:“今众少粮单,我悬彼固,正宜简精锐,掩其不备耳。”
掩其无备
成语解释:掩:掩袭;备:防备。
称乘敌方毫无防备时进行突袭。成语出处:《孙子・计篇》: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”
掩耳盗铃
成语解释:掩:遮盖;盗:偷。
把耳朵捂住偷铃铛;以为自己听不见;别人也不会听见。比喻自欺欺人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自知》:“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。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声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”
盗钟掩耳
成语解释:盗:盗窃;钟:古代一种乐器。
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。比喻自欺欺人。成语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自知》:“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”
掩耳盗钟
成语解释:亦作“掩耳盗锺”。捂住耳朵偷钟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语出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锺者,欲负而走。
则锺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锺怳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揜其耳。”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吕氏春秋・自知》:“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锺者,欲负而走。则锺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锺怳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揜其耳。”
东遮西掩
成语解释:指左右遮掩,隐瞒真相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・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别件事,或者有些东扯西拽,东遮西掩,东三西四,不容易说话。”
掩恶扬善
成语解释:谓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,称扬其好处。
成语出处:汉・班固《白虎通・谥》:“天子崩,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?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,掩恶扬善者也。”
掩瑕藏疾
成语解释:掩:遮盖。
瑕:玉上的斑点,比喻缺点。
藏:隐瞒。
疾:毛病,过错。
掩盖缺点,隐瞒过错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凉武昭王李玄盛传》:“至于掩瑕藏疾,涤除疵垢,朝为寇仇,夕委心膂,虽未足希准古人,粗亦无负于新旧。”
掩人耳目
成语解释:掩:遮盖。
堵住人家耳朵;遮着人家的眼睛。比喻用假象迷惑;欺骗人。成语出处:《新刊大宋宣和遗事》:“事迹显然,虽欲掩人之耳目,不可得也。”
掩目捕雀
成语解释:遮着眼睛捉麻雀。比喻自己骗自己。
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陈琳传》:“谚有‘掩目捕雀’。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,况大国之事,其可以诈立乎!”
掩鼻偷香
成语解释:捂住鼻子去偷点燃的香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
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马颊本空禅师》:“师曰:‘节目上更生节目。’僧无语。师曰:‘掩鼻偷香,空招罪犯。’”
捷雷不及掩耳
成语解释:犹迅雷不及掩耳。比喻事起突然,不及防备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苻坚载记上》:“此捷济上机,所谓捷雷不及掩耳。”
疾雷不暇掩耳
成语解释: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同“疾雷不及掩耳”。
成语出处:晋・傅玄《傅子・阙题》:“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,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,当其冲者摧,值其锋者破,所谓疾雷不暇掩耳,则又谁御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