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刚的成语

刚的成语(共57个)

  • 血气方

    xuè qì fāng gāng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。血气:指精力;方:正;刚:旺盛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季氏》:“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。”

  • 愎自用

    gāng bì zì yòng

    成语解释:刚:强硬。
    愎:固执;任性。
    刚愎:倔强固执;不接受别人的意见。
    自用:自以为是。
    固执任性;自以为是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宣公十二年》:“刚愎不仁,未肯用命。”

  • 正不阿

    gāng zhèng bù ē

    成语解释:刚:刚直;直:正直;不阿:不逢迎。
    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一员官》:“济南同知吴公,刚正不阿。”

  • 努目

    jīn gāng nǔ mù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面目威猛可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太平广记》卷一七四引宋・庞元英《谈薮・薛道衡》:“隋吏部侍郎薛道衡,尝游钟山开善寺,谓小僧曰:‘金刚何为努目?菩萨何为低眉?’小僧答曰:‘金刚努目,所以降伏四魔;菩萨低眉,所以慈悲六道。’道衡怃然不能对。”

  • 怒目

    jīn gāng nù mù

    成语解释:金刚: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;俗称四大金刚。
    形容面目威猛可怕。原作“金刚努目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庞元英《谈薮・薛道衡》:“金刚努目,所以降伏四魔;菩萨低眉,所以慈悲六道。”

  • 毅木讷

    gāng yì mù nè

    成语解释:刚:坚强;毅:果决;木:质朴;讷:说话迟钝,此处指言语谨慎。
   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刚毅木讷,近仁。”

  • 茹柔吐

    rú róu tǔ gāng

    成语解释:柔:软;刚:硬。
    吃下软的,吐出硬的。比喻怕强欺软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烝民》:“人亦有言,柔则茹之,刚则吐之。”

  • 茹柔

    tǔ gāng rú róu

    成语解释:柔:软;刚:硬。
    吐出硬的,吃下软的。比喻怕强欺软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烝民》:“人亦有言,柔则茹之,刚则吐之。”

  • 柔相济

    gāng róu xiāng jì

    成语解释: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王粲《为刘荆州与袁尚书》:“当唯义是务,唯国是康。何者?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,然后克得其和,能为民用。”

  • 内柔外

    nèi róu wài gāng

    成语解释:内心柔弱,外表刚强。亦作“外刚内柔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易经・否卦》:“内阴而外阳,内柔而外刚。”

  • 内柔

    wài gāng nèi róu

    成语解释: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。同“内柔外刚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・议论》:“兵戈既起,将帅擅权,武吏功臣,过求姑息。边蕃远郡,得以骄矜,外刚内柔,上陵下替,此为屈辱又非多乎?”

  • 至大至

    zhì dà zhì gāng

    成语解释:至:最,极。
    极其正大、刚强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上》:“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。”

  • 做柔

    zuò gāng zuò róu

    成语解释: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五回:“又叫宅里再暖出一大瓶酒来与脚户吃,做刚做柔的将脚户打发散去。”又第四三回:“那禁子们做刚做柔的的解劝。”

  • 能柔能

    néng róu néng gāng

    成语解释:柔:温和;刚:刚强。
    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00回:“窃谓夫为将者,能去能就,能柔能刚;能进能退,能弱能强。”

  • 能柔

    néng gāng néng róu

    成语解释:刚:刚强;柔:温和。
    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。

    成语出处:老舍《骆驼祥子》:“能刚能柔才是本,她得瀎他一把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