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卧的成语

卧的成语(共73个)

  • 不离

    zuò wò bù lí

    成语解释:谓时刻相随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九十八回:“琼英从小聪明,百伶百俐,料道在此不能脱生,又举目无亲,见倪氏爱他,便对倪氏说,向邬梨讨了叶清的妻安氏进来。因此安氏得与琼英坐卧不离。”

  • 抵足而

    dǐ zú ér wò

    成语解释:抵:碰撞,相触;抵足:脚挨着脚。
    脚与脚相触地同睡一张床上。形容双方情谊深厚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9回:“一日,众官皆散,权留鲁肃共饮,至晚同榻抵足而卧。”

  • 櫜弓

    gāo gōng wò gǔ

    成语解释:藏弓息鼓。谓战事停息,天下太平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隗嚣传》:“驰使四夷,复其爵号。然后还师振旅,櫜弓卧鼓。申命百姓,各安其所。”

  • 鼓偃旗

    wò gǔ yǎn qí

    成语解释:卧鼓:停止敲鼓;偃旗:放倒旗子。
    放倒旗子,停止敲鼓。指隐蔽行军,不暴露目标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周书・王思政传》:“东魏太尉高岳、行台慕容绍宗、同刘丰生等,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,城内卧鼓偃旗,若无人者。”

  • 攀辕

    pān yuán wò zhé

    成语解释:拉住车辕,躺在车道上,不让车走。旧时用作挽留好官的谀词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胡继宗《书言故事・仕进》:“饯去任,当攀辕卧辙。”

  • 盘龙

    pán lóng wò hǔ

    成语解释:盘;盘旋;屈曲。盘屈的龙;卧居的虎。常比喻隐藏的人才。

  • 风餐

    yǔ wò fēng cān

    成语解释:风口处吃饭,雨地里住宿。形容生活飘泊不定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舟中》诗:“风餐江柳下,雨卧驿楼边。”

  • 行动坐

    xíng dòng zuò wò

    成语解释:泛指人的举止和风度。

    成语出处:浩然《艳阳天》第52章:“把他这一程子的行动坐卧都摆出来看看,还不明白吗?”

  • 横躺竖

    héng tǎng shù wò

    成语解释:竖,亦作“竖”。躺卧凌乱貌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六回:“两个和尚反倒横躺竖卧血流满面的倒在地下丧了残生。”

  • 横倒竖

    héng dǎo shù wò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横躺竖卧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七回:“满院横倒竖卧七长八短的一地死和尚。”

  • 榻之上,岂容他人鼾睡

    wò tà zhī shàng , 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

    成语解释:自己的庆铺边,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?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,不容许别人沾手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岳珂《程史・徐铉入聘》:“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安睡耶?”

  • 虎藏龙

    wò hǔ cáng lóng

    成语解释: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,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周・庾信《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》诗:“暗石疑藏虎,盘根似卧龙。”

  • 攀车

    pān chē wò zhé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攀辕卧辙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侯霸传》:“更始元年,遣使征霸,百姓老弱相携号哭,遮使者车,或当道而卧。”

  • 旗息鼓

    wò qí xī gǔ

    成语解释:息鼓:停止敲鼓。
    放倒旗子,停止敲鼓。指隐蔽行军,不暴露目标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曰:“亮意气自若,敕军中皆卧旗息鼓,不得妄出庵幔,又令大开四城门,扫地却酒。”

  • 元龙高

    yuán lóng gāo wò

    成语解释:元龙:三国时陈登,字元龙。
    原指陈登自卧大床,让客人睡下床。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书・陈登传》:“元龙无客主之意,久不相与语,自上大床卧,使客卧下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