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辱的成语

辱的成语(共63个)

  • 士可杀不可

   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

    成语解释:指士子宁可死,也不愿受污辱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礼记・儒行》:“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,可近而不可迫也。可杀而不可辱也。”

  • 不惊

    chǒng rǔ bù jīng

    成语解释:宠:宠爱;辱:羞辱。
    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;即把得失置之度外。也作“不惊宠辱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卢承庆传》:“承庆嘉之曰:‘宠辱不惊,考中上。’其能著人善类此。”

  • 盛衰荣

    shèng shuāi róng rǔ

    成语解释: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方孝孺《文会疏》:“虽盛衰荣辱,所遇难齐,而道德文章,俱垂不朽。”

  • 负重

    rěn rǔ fù zhòng

    成语解释:忍受耻辱;承当重任。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陆逊传》:“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,以仆有尺寸可称,能忍辱负重故也。”

  • 国丧师

    rǔ guó sàng shī

    成语解释:指国家蒙受耻辱,军队遭到损失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彭泽传》:“琼遂劾泽妄增金币,遗书议和,失信启衅,辱国丧师。”

  • 知足不

    zhī zú bù rǔ

    成语解释: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。表示不要有贪心。

    成语出处:先秦・李耳《老子》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

  • 若惊

    chǒng rǔ ruò jīng

    成语解释:无论受宠、受辱,心里都要振动。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。

    成语出处:先秦・李耳《老子》: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”

  • 偷生

    rěn rǔ tōu shēng

    成语解释:偷:苟且。
    忍受屈辱,苟且活命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回:“止因未与将军一诀,故且忍辱偷生。”

  • 生死荣

    shēng sǐ róng rǔ

    成语解释:生存与死亡,荣耀和耻辱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50回:“妾身国破家亡,今日生死荣辱,悉听大王之命。”

  • 皆忘

    chǒng rǔ jiē wàng

    成语解释: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。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皆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”

  • 奇耻大

    qí chǐ dà rǔ

    成语解释:奇:罕见的。
    极大的耻辱;罕见的耻辱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程道一《鸦片之战演义》:“回忆当年的议和,不止丧权失利,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。”

  • 含垢

    rěn rǔ hán gòu

    成语解释:忍、含:忍受。
    忍受耻辱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班昭《女诫》:“谦让恭敬,先人后己;有善莫名,有恶莫辞;忍辱含垢,常若畏惧,是谓卑弱下人也。”

  • 胯下之

    kuà xià zhī rǔ

    成语解释:胯下:两条腿之间。
    从胯下爬过的耻辱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淮阴屠中有侮信者,曰:‘若虽长大,好带刀剑,中情怯耳。’众辱之曰:‘信能死,刺我,不能死,出我胯下。’于是信孰视之,俛出胯下,蒲伏。一市人皆笑信,以为怯。”

  • 含垢忍

    hán gòu rěn rǔ

    成语解释:含:包容;垢:通“诟”;耻辱。
    指容忍耻辱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曹世叔妻传》:“有善莫名,有恶莫辞,忍辱含垢,常若畏惧。”

  • 使命

    bù rǔ shǐ mìng

    成语解释:辱:辜负,玷辱。
    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。

    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三章:“寿昌大笑起来,掉头对着立群说:‘不辱使命!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