辱的成语(共63个)
丧权辱国
成语解释:丧:丧失;辱:屈辱;耻辱。
丧失主权;使国家蒙受耻辱。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:“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,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——《江宁条约》。”
辱门败户
成语解释:指败坏门风,使家族受到差异辱。
成语出处:元李文蔚《燕青博鱼》第一折:“哥哥,俺是甚等样人家,着他辱门败户。”
荣辱与共
成语解释:两者共同分享荣耀和耻辱。指关系十分密切。
成语出处:余秋雨《霜冷长河・关于友情》:“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,而且一度还称得上是生死莫逆、荣辱与共的朋友。”
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
成语解释:殆:危险。
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,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楚・李耳《老子》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
知止不辱
成语解释: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。
成语出处:汉・荀悦《汉纪・宣帝纪》:“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:‘吾闻知止不辱,知足不殆,功成名遂而身退,天之道也。”
宁死不辱
成语解释: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。
成语出处:元・贾仲名《对玉梳》第三折:“待将咱所图,我宁死不辱。”
身死名辱
成语解释:辱:玷辱。
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。成语出处:清・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76回:“但当以郑忽标题,专写三折,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,而反致身死名辱。”
辱国殄民
成语解释:见“辱国殃民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刘基《春秋明经》:“他日西鄙之伐,辱国殄民,果谁之所致乎!”
知荣守辱
成语解释:守:安于。
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,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。成语出处:《老子》第二十八章:“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”
忍辱求全
成语解释: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。
辱身败名
成语解释:指自身受辱,名声败坏。
成语出处:《说岳全传》第三一回:“一旦失手,辱身败名,是为不智。”
可杀不可辱
成语解释:辱:侮辱。
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。形容做人的尊严。成语出处:《孔子家语・儒行解》:“儒有可亲而不可却,可近而不可迫,可杀而不可辱。”
共荣辱,同休戚
成语解释:荣辱,显达与穷困。休戚,喜与忧。形容二人连心,同甘共苦,共享忧乐。
成语出处: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:“卿乃孤之功臣,孤当与卿共荣辱,同休戚也。”
冒昧陈辞,有辱清听
成语解释:清听:是对听话者的敬词。
书信中常用的谦辞,表示自己出言直率,请收信人谅解、采纳。荣辱得失
成语解释:荣耀和耻辱,得到和失去。
成语出处:明・洪应明《菜根谭》:“此身常放在闲处,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