夷的成语(共39个)
- 以夷制夷- 成语解释:夷: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。 
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;使其相互冲突;削弱其力量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邓训传》:“议者咸以羌胡相攻,县官之利,以夷伐夷,不宜禁护。” 
- 以夷伐夷- 成语解释:夷:旧指外族或外国。 
 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,使自相冲突,削弱力量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邓训传》:“议者咸以羌、胡相攻,县官之利,以夷伐夷,不宜禁护。” 
- 化险为夷- 成语解释:原指将险阻化为平坦;后多指使危险转变为平安。夷:平坦;平安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韩天卿《平蛮颂序》:“变氛沴为阳煦,化险阻为夷途。” 
- 匪夷所思- 成语解释:匪;即“非”;不是;夷:通“彝”;法度、常规;引申为寻常的;一般的。 
 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。形容人的思想、言谈、技艺、事情等离奇;超出寻常。-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涣》:“涣有丘,匪夷所思。” 
- 履险如夷- 成语解释: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。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郑观应《盛世危言・狱囚》:“而从此周道坦坦,履险如夷矣。” 
- 赴险如夷- 成语解释:赴:投身进去;险:危险;如:像;夷:平坦。 
 走向危险的道路,看作像平坦的大道。形容不避艰险。- 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于什门等传论》:“史臣曰:‘于什门等或临危不挠,视死如归;或赴险如夷,惟义所在。’” 
- 夷然自若- 成语解释:指神态镇定,与平常一样。 - 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卢义僖传》:“内外惶怖,义僖夷然自若。” 
- 不夷不惠- 成语解释:夷:指伯夷;惠:指柳下惠。 
 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。比喻折衷而不偏激。- 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法言・渊蹇》:“不屈其意,不累其身,曰:‘是夷惠之徒欤?’曰:‘不夷不惠,可否之间也。’” 
- 匪夷匪惠- 成语解释:夷:殷末周初的伯夷;惠: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。 
 既不是伯夷,又不是柳下惠;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。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。- 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司空图传》:“匪夷匪惠,难居公正之明;载省载思,当徇栖衡之志,可放还山。” 
- 以夷治夷- 成语解释: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,使其互相冲突,削减力量,以便控制或攻伐。 - 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张祐传》:“以夷治夷,可不烦兵而下。” 
- 以夷攻夷- 成语解释:①使夷人自相攻伐。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。②晚清时,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。 -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晁错传》:“以蛮夷攻蛮夷,中国之形也。”颜师古注:“不烦华夏之兵,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。”《明史・李材传》:“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:‘材以夷攻夷,功不可泯。’” 
- 急病让夷- 成语解释: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,将方便让给别人。 - 成语出处:语出《国语・鲁语上》:“贤者急病而让夷。” 
- 夷然不屑- 成语解释:夷然:泰然;不屑:轻视。 
 心中泰然,毫不在意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文学》:“深公得此义,夷然不屑。” 
- 视险如夷- 成语解释:夷:平坦。 
 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。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。- 成语出处:汉・刘协《喻郭汜诏》:“今得东移,望远若近,视险如夷。” 
- 履险若夷- 成语解释:见“履险如夷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姚苌载记》:“董率大众,履险若夷,上下咸允,人尽死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