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夷的成语

夷的成语(共39个)

  • 大难

    shān yí dà nàn

    成语解释:芟:删除杂草;芟夷:削平;难:灾难。
    削平大乱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:“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。”

  • 视险若

    shì xiǎn ruò yí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视险如夷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吴质《与文帝书》:“虽云幽深,视险若夷。”

  • 放诸四

    fàng zhū sì yí

    成语解释:放:放逐;四夷: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。
    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。

    成语出处:鲁迅《对于批评家的希望》:“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,例如……出洋留学和‘放诸四夷’的区别,笋和竹的区别。”

  • 为跖

    lì yí wéi zhí

    成语解释:詈:咒骂;夷:伯夷;跖:盗跖。
    指将伯夷责骂为盗跖。比喻颠倒黑白,诬蔑好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沈德符《野获编・言事・言官一言之失》:“其他占风望气,詈夷为跖,自弃名教者,固不可胜数矣。”

  • 为平地

    yí wéi píng dì

    成语解释:夷:拉平,铲平。
    铲平使成一块平地。

    成语出处:孙犁《我的绿色书》:“为了方便,把假山、小河,夷为平地,抹上洋灰,使它寸草不生,成了停车场。”

  • 处之

    chǔ zhī yí rán

    成语解释:处:处理,对待;之:代词;夷然:坦然。
    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、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王承传》:“承每遇艰险,处之夷然。”

  • 险一节

    yí xiǎn yī jié

    成语解释:夷:平坦;节:节操。
    在平坦与险要地方都是一种节操。比喻处顺境与逆境都能恪守节操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竭身命以殉国,经夷险而一节者,忠臣也。”

  • 河溓海

    hé lián hǎi yí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河清海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礼志三》:“故精纬上灵,动殖下端,诸侯轨道,河溓海夷。”

  • 塞井

    sāi jǐng yí zào

    成语解释:填井平灶。谓作好布阵的准备。亦表示决心战斗,义无反顾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成公十六年》:“曰:‘塞井夷灶,陈于军中,而疏行首。’”

  • 不屑

    bǐ yí bù xiè

    成语解释:鄙夷:轻视,看不起;不屑:认为不值得。
    轻视,看不起。

    成语出处:叶圣陶《倪焕之》九:“难得笑的平板的脸上却浮着鄙夷不屑的笑意。”

  • 用夏变

    yòng xià biàn yí

    成语解释:夏,诸夏,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;夷,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。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:“吾闻用夏变夷者,未闻变于夷者。”

  • 江左

    jiāng zuǒ yí wú

    成语解释:《晋书·温峤传》:“于时江左草创,纲维未举,峤殊以为忧。
    及见王导共谈,欢然曰:‘江左自有管夷吾,吾复何虑!’”管夷吾,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,相齐桓公成霸业。
    后来诗文中多以“江左夷吾”称许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温峤传》:“于时江左草创,纲维未举,峤殊以为忧。及见王导共谈,欢然曰:‘江左自有管夷吾,吾复何虑!’”

  • 折衄

    shāng yí zhé nǜ

    成语解释:伤夷:创伤;折衄:挫败。
    受到创伤,遭到挫败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2回:“至乃愚佻短略,轻进轻退,伤夷折衄,数表师徒。”

  • 之志

    děng yì zhī zhì

    成语解释:等夷:匹敌。
    指臣下僭越朝廷之心。即夺权篡位之野心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周宗室传论》:及文后崩殂,诸子冲幼,群公怀等夷之志,天下有去就之心,卒能变魏为周,捍危获者,护之力也。

  • 尊王攘

    zūn wáng rǎng yí

    成语解释:王:指周王朝;尊王:尊重周王室;攘:排斥;夷: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。
    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皮锡瑞《经学历史・经学变古时代》:“但尊王攘夷,虽春秋大义,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,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。”